2025年10月10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新区新闻

伍小红:毫厘之间见匠心

记者 胡一谦

清晨6时许,大多数人还未出门,伍小红已驾车驶向工地。作为婺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木工班组长,他的“办公室”永远在一线。

上午7时前,伍小红准时出现在工地。这不是制度要求,而是他30多年职业生涯雷打不动的习惯。“工人一到,就要有目标,不能窝工。”伍小红说。他的工作不是在办公室里看图纸,而是在敲敲打打的施工现场,用眼睛丈量每一寸进度,用经验预判每一个难点。

指尖上的精准掌控

1985年,家住兰溪市游埠镇、17岁的伍小红赴江西跟随舅舅学艺。那时候学木工,不仅要学手艺,还要给师父家干农活。“除草、种棉花,什么活都得干。”他回忆道,“师父不会手把手教,很多技巧得靠自己琢磨,有时候还得‘偷师’。”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练就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伍小红尤其注重锤炼基本功。“刨料必须笔直,双手均匀用力,一块木料要刨出4个面,每个面都得是90度的直角。”伍小红说,这是榫卯结构能否严丝合缝的基础。他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独立画线时产生微小偏差,导致两个孔对不上。

1988年,伍小红加入婺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潜心钻研专业技能,逐步掌握了插肩榫、燕尾榫等数十种木工技艺,带出一批优秀徒弟。如今,他的团队核心成员有20余人,其中不少人与他共事超过20年,感情深厚,亲如家人。

“我知道谁刨料最平、谁打眼最准、谁拼板最严。”伍小红对每名队员的特长了如指掌。每天开工,他就像一名指挥官,根据工程进度和队员特长,精准分派任务。这种优化组合,让团队效率和施工质量达到最优化。

“木工的容错率极低,差一毫米,组装起来就是大问题。”伍小红说,“返工不仅浪费材料、人力,更会延误工期。”在他的严格管理下,工程从未出现因木作失误导致返工。

百米高空的挑战

如果说日常管理体现的是他的“细”,那么金华地标万佛塔的建设工程,则展现了他的“勇”和“智”。

当时,万佛塔主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则需包裹传统的木质飞檐翘角。如何让古法榫卯与现代钢构完美融合是一大难题。更艰巨的挑战是施工环境——塔高99.99米,在施工期内没有电梯。

“每天上下好几趟,全靠两条腿爬。”伍小红回忆,那近90米高的楼梯陡峭狭窄,爬一趟就气喘吁吁。为了给工人争取休息时间,他主动当起“后勤部长”,把午饭、晚饭送上工地。夏天,塔顶毫无遮挡,烈日灼人;冬天,江边寒风刺骨,无处可躲。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技术。在最高处施工时,他发现原设计中某处椽件构造繁琐,既费料又费工,效果还可能不理想。“我提出自己的看法,跟项目经理、现场施工员沟通了多次。”在项目经理犹豫时,伍小红坚持和设计师进行电话沟通,最终说服对方采纳自己的优化方案,不仅让整体造型更简洁大气,还节省了成本和工期。

在他和班组人员近一年的努力下,万佛塔的木工作业如期保质完成,将千年古塔的风貌完美呈现。该工程荣获省建设工程钱江杯奖。

匠心传承的忧与盼

伍小红荣誉等身: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他的徒弟伍锡军、胡正林等人也屡获殊荣,其中1人获评“浙江工匠”、1人获评“浙江省技术能手”、4人获评“八婺金匠”。他的团队也多次获得鲁班奖、钱江杯等荣誉。

伍小红牵头在公司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满墙的证书与奖牌无声诉说着辉煌与传承。这里不仅陈列着精巧的榫卯工艺作品,更搭建了一个汇聚木工、瓦工、电工等工种技术精英的协同创新平台。

荣誉之下,伍小红有着很深的焦虑:手艺传承难。“学木工基本功就要两三年,很多人怕脏怕累,坚持不了。”

“学生有好奇心,先培养兴趣,才可能入行。”他曾去宁波考察,当地院校投入数十万元开设木工课程,培养学生兴趣,反响很好。在金华,他携手金华市建设技工学校开设非遗木工课程,多次走进项目工地开展“劳模宣讲”,激发年轻工友的学习热情。他最大的心愿是建立非遗木工技艺传承基地,推动榫卯技艺纳入职业教育体系。

傍晚6时许,工人们下班了,伍小红的工作还没结束。他要在工地再转一圈,检查一天的工作状况和进展,并在脑子里盘算好第二天的工作。他是最早到的人,也是最晚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