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财经民生

安地有座糕模艺术馆

记者 蔡文洁 文/摄

你可能吃过不少款糕点,却未必见过它们的“脱胎”之具。循着咖啡的香气,走进婺城区安地镇安地村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里面藏着1000多件糕点模具,场面颇为壮观。主人将这个“咖啡+糕模”复合空间艺术馆起名为不舍·那年,引得一批批游客前来探寻年代记忆、感受乡村韵味,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就接待了近3000名游客。

艺术馆创始人方东说,馆内这些糕模是他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它们承载着人间烟火记忆。4米多长的石桌上,一块用来放置咖啡的大圆木别有韵味,上面刻有“茶室”二字,翻过来一看,竟是一件制作糕点的模具。旁边桌子上放着一件雕刻别致的大饼糕模,再抬头往上看,墙上挂着的装饰品也是一件糕模。从咖啡馆往里走去,才发现这是千件糕模的集中展示区。

“这些糕模都有些年头。”方东是土生土长的安地人。2000年,他在村里偶然发现几箱被丢弃的糕模,那些雕刻着“福禄寿喜”“花鸟鱼虫”的木质模具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古朴韵味,触动了他的心。“我了解后发现,很多珍贵老模具已不知所踪。”于是,方东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糕模收藏之路。从金华到江西、福建、安徽,方东走访了众多传统点心老店、风俗博物馆和古玩藏家,如今糕模他的藏品已超3000件,最早的可追溯至明代。

艺术馆只有100多平方米,不够展示所有藏品。这些糕模大小各异、纹样不同,有的因常年使用,木头变得圆润光滑,有的则因保存不善,已经被风化腐蚀,还在开裂后被围上了铁箍。“糕模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但流传至今的以明清和民国时期居多。”糕模,北方叫糕模子、磕子,福建、广东叫饼印、粿印,在江浙一带则称糕印、糕板、印花模等,虽然各地叫法不同,但都用于制作各色糕饼点心。方东说,糕点外层借由糕模制成各种图案,或鲤鱼或元宝或寿桃或龙凤,寓意和用法各有讲究。

在方东收藏的糕模中,福、禄、寿、喜、财、吉这六大主题图案,数量最多。“你看这一块喜上眉梢的糕模,喜鹊站在梅花枝头,梅花则在寒冬绽放,寓意喜悦、幸福和吉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说起糕模,方东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这块模板一次可以压印63种不同图案;这块是做大饼的糕模,虽然已经风化,但其独特神韵犹在,特别是外面这一圈大珠圈,可以读出团圆对中国人的意义……”

去年在安地镇政府邀请下,方东从收藏的糕模挑出1000多件,成立不舍·那年艺术馆,免费对外开放。作为婺城区人大代表,方东还推动将艺术馆设为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非遗保护工作,为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看到这些老模具,感觉回到了小时候,奶奶就是用模具做糕点给我们吃的。”10月7日,市民李文娟带着家人来到艺术馆参观,“这次不仅带孩子吃了桂花糕,没想到还学习了新知识”。这正是方东想要看到的,他计划将糕模与安地桂花糕、研学等相结合,开设研学基地,让墙上的展品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