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水稻生态工程控害研究2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我市举行
本报消息(记者 卢奕仿)“这叫香根草,其独特的香味能够诱杀对水稻危害严重的二化螟,这就是生态治虫。”在位于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寺平村的全球首个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试验示范基地,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吕仲贤研究员向与会者介绍。这项由我国科研人员率先探索并成功实践的绿色技术,目前已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并于2023年荣获泰国国王奖,标志着其生态价值与实效获得国际认可。
近日,由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农科院主办的基于作物健康的生态治理暨纪念水稻生态工程控害研究2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德国、澳大利亚、比利时、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生态控害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共同回顾20年研究历程,并重点探讨如何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进一步优化生态控制策略,以应对当前及未来农业生产面临的新挑战。
2006年,吕仲贤团队与金华市植保站携手,率先启动基于作物健康的水稻生态工程控害系统性研究。经过近20年的不懈探索与完善,该技术体系日趋成熟。其核心在于通过种植蜜源植物和诱集植物、涵养田间天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措施,重塑稻田生态平衡,实现对害虫的可持续自然控制。
目前,这项生态调控技术已在我国水稻主产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据统计,2019至2021年间,该技术在南方稻区累计推广应用达3759.3万亩次。它不仅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显著提升了稻米品质,推动了稻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化建设,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绿色转型贡献了关键力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