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永康新闻

以精湛技艺讲述永康故事

——2025年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展见闻

记者 舒珊珊 章陈波 文/摄

流光溢彩的乐清首饰龙灯蜿蜒舒展,灯影流转间尽展浙南民俗风情;巧夺天工的石雕“锦绣山河”层峦叠嶂,一刀一凿皆藏山河壮阔;用软陶塑成的“中华生命之树”盘根错节,色彩斑斓中承载文化图腾……10月10日,“山花烂漫时——2025年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展”在永康市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民间工艺作品齐聚丽州大地,带来一场跨越地域、融汇古今的艺术盛宴。

当全国工艺精品遇上永康五金非遗,文化与技艺的交融徐徐展开。

开幕式上,《九狮图》、《十八蝴蝶》、婺剧选段《破阵子·凯旋》等极具永康地方特色的演出精彩纷呈。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永康鼓词《永康行担》,表演者中不仅有深耕鼓词艺术数十年的老艺人,更有来自永康铜艺、打铁、锡雕行业的一线艺人,他们用带着五金行业烟火气的质朴唱腔,讲述一代代永康匠人的坚守与创新,一唱一和间,“五金之都”的工匠精神在旋律中鲜活起来,引得台下观众频频鼓掌。

自8月收到参展邀请函后,国家级技能大师、永康掌声工坊艺术馆馆长程志芳就精心准备,从近年来创作的上百件银雕作品中精挑细选出最具永康五金文化气韵的精品力作,4件银雕作品《虎虎生威》《琴炉》《宋韵酒瓶》《大吉祥》尽展永康金属雕的精湛技艺和艺术魅力。

多年来,程志芳致力于传承创新永康拥有千百年历史的打金打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技艺。他不仅领衔参与起草浙江省银器雕刻项目专项技能标准,还独创“铜包银”“铁包银”等新颖样式,推出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颜值美感与文化内涵的银器制品。此次参加国展,程志芳很高兴永康技艺能再一次“被看见”,他希望与各界艺术家对话,博采众家之长,力求跨界融合,创作出更多符合大众审美、契合百姓需求的作品。

全国同道交流切磋、共襄盛举,守正与创新的对话精彩上演。

在“新生活 新民艺”主旨交流活动中,山花奖获得者、民艺领域知名学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二代”、文创产业专家等齐聚一堂,通过主旨发言、话题访谈、学术沙龙等形式,探讨民间工艺在新时代的价值转型、代际传承、文创赋能等核心问题,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民间工艺当代活化路径的思考。

“在万物智联的今天,手工艺的魂到底该安放在哪里?”走下论坛,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永康铜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程育全的接班人程颐立志开启新一轮“破圈”探索:打破材料界限,让铜与琉璃、陶瓷、木材及其他金属对话;突破工艺限制,结合花丝镶嵌、珐琅、木雕、大漆等工艺制作器具;打通受众壁垒,开发卡通IP,和不同行业的品牌联名,通过新媒体让年轻人亲眼见证一件铜器的诞生。

“我们重新定义产品的价值,把国礼级的锻铸工艺降维用到茶具、香器、文房用品上,融入宋式极简美学,打造‘收藏级的日用器物’,让艺术回归生活。拆掉工厂的围墙,推出‘开放工厂’计划,把车间和工作室变成美学体验空间,让用户沉浸式体验一件铜器从锻打、錾刻到淬炼的完整生命历程。”程颐说,新一代匠人的使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启“活化传承”的新篇章。这条路,始于一家一姓的“守艺”,它的终点,一定是属于整个时代的“新民艺”。

正是山花烂漫时,永康百工尽绽放。

永康是全国闻名的五金之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百工技艺薪火相传。这里有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铸铜铳的匠心传承,银雕、锡雕、铜艺、剪纸等技艺百花齐放,一代又一代永康人敲铜打铁,行担四方,兢兢业业锲而不舍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深刻融入城市发展基因。这场全国最高规格的民间工艺盛会落地永康,不仅折射出永康民间工艺的深厚底蕴与勃勃生机,也成为民间工艺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将推动民间工艺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永康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匠心传承与工艺创新。以此次展览为平台,永康匠人将与广大工艺大师深入交流、启迪思维,助力更多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制造,焕发新生机、创造新价值,以精湛技艺讲述永康故事,助推永康民间工艺与产业深度融合,在共同守望民族文化根脉、重塑民间工艺时代价值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本月19日。其间,永康还为市民和游客准备了诚意满满的福利大礼包,包含景区门票折扣、特色商圈购物满减、合作酒店住宿优惠等,在“山花烂漫”处,书写文旅融合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