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远去的市声帆影

兰溪古码头:三江汇处千年埠

古码头成为百姓浣洗地 舒惠忠/摄

水门码头遗址

现存码头中,只有西门码头还在使用

兰江上,曾经舟楫林立 唐向东提供

记者 徐桢瑾/文 楼冀阳/摄(除署名外)

兰溪,一个以水命名的城市,千百年来,亦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因地处兰江、衢江、婺江交汇之地,兰溪自古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的美誉,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天下江南”“钱塘第一商埠”的辉煌。

码头,便是这一历史的重要见证。

兰溪古城墙紧挨着兰江,江边一带曾经有许多码头。如今,百舸千帆、舟楫千里的繁华场景已然不见,眼前只留下一众的古码头遗址,停船的埠头成了人们浣纱的地方。

但,粼粼波光里,古码头的倒影似乎仍在诉说着南来北往的故事。

七省通衢舟楫盛

古时,兰溪水运交通发达,江边码头众多,既成就了“七省通衢”的美名,也造就了“浙中最大商埠”的繁华。

清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兰溪,一名瀔水,在县西南二里,其源有二,一自衢城而东北流至于县,谓之衢港,一自婺城而西流至于县,谓之婺港,二水合而汇于县之西南,类罗縠文,因号瀫水,岸多兰,故名兰溪。”

兰溪地名的由来,源于境内的兰江。古时,水路运输在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三江交汇之地,兰溪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七省通衢”这一美名中的“七省”,并非确指七个省份,而是泛指多的意思,“衢”指的是大路。这说的是,兰溪因为水路便利,从而四通八达。

关于这点,清嘉庆《兰溪县志》也明确指出,兰溪是浙东的战略要地:“邑虽褊小而实当四冲,踞杭严之上游,衢婺之门钥,南蔽瓯括,北捍徽歙。”杭严即杭州、严州,衢婺即衢州、金华,瓯括和徽歙也就是现在的温州、丽水、台州等浙南一带以及安徽的黄山、歙县。

从兰溪出发,向西南方向沿衢江上溯可抵衢州、江山、常山、开化等钱塘江上游地区;向东南方向沿金华江上溯可至金华城区、义乌、东阳、永康等金衢盆地各县;顺兰江而下,又可直达梅城、桐庐、富阳、杭州等钱塘江下游城镇。所以,兰溪是浙江中西部钱塘江干流沿线的一个重要水陆运输枢纽。

此外,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兰江时也十分有意思。兰江上游是衢江和婺江,下游是富春江,可通往钱塘江。由于衢江、婺江水浅多滩,大船容易搁浅,若是船只自北向南行驶通往金衢方向,必须在兰溪的码头换乘小舟;反之,通往钱塘江方向,就得由小船更换大船继续前行。

民国出版的《中国实业志》提到兰溪的交通情况:兰溪到杭州的水路路程有180公里,由于江面多滩涂,只能通行木船,船只每小时可行5公里,每月两地往来七八次。过去,兰溪商业之所以繁华,正是因为兰江的存在。

兰阴山灵源积庆侯庙,也就是现在横山上的横山殿,有一门联,上面写着:“日对千舟竞发,夜照万户明灯。”曾几何时,兰江沿岸的码头终日喧嚣,吞吐着货物,江面上,百舸争流,帆影幢幢,当夜幕降临,又上演着渔火连天、人间星河的场景。

“三十六埠”商帆过

民国时期出版的《大中华·地理》记载:“金衢严为浙江上游,合三源而为一,故兰溪扼商途之总汇……今日金衢民船皆以兰溪为中心,每至必将停泊,上下其货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当时,兰溪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点,船只凡是经过此地,都要停下来卸货装货。

为了方便船舶停靠和货物装卸,人们在兰江沿岸修筑了河埠,也就是码头。兰溪古城墙下,有大大小小的码头,不仅有货运码头、客运码头,还有象征身份地位的官码头,更多的是私家码头。兰江沿岸形成了码头群,成为“南船北马”时代重要交通枢纽地位的象征。

那么,码头群究竟有多少座码头?有一种说法是,鼎盛时,兰溪曾形成“三十六码头”的航运盛景。

清光绪《兰溪县志》详细记载了码头的名字与位置,自南往北依次为:“保安埠、水阙口码头、破码头、台基码头、赵家码头、驿前码头、范家码头、庄家码头、王公桥码头、小码头、白酒巷码头、南门码头、新码头、水门码头、西门码头、柳家码头、朱家码头、瀫西药业公所埠、张家码头、望江楼码头、江西会馆码头、周王庙码头、王家码头、陈家堰埠、桃源渡码头。”

按这一记载,码头群共有25座码头,而在1990年编纂的《兰溪城关镇志》又提到,有装卸货物码头32处。算来算去,哪里有36座?

实际上,“三十六码头”的“三十六”并非实数,而是虚数,表示多的意思。用概数的手法表示多,在古代很常见,古人也常用“三十六”泛指数量多,比如“三十六计”“三十六行”“三十六郡”等。

刘毓山对兰溪文史有一定研究,他曾根据清光绪《兰溪县志》和《兰溪城关镇志》绘制过一幅清末兰溪县城图,在图中标注出所有码头。

他表示:“很多码头后来都不存在了,也没有被文字记录下来。历史上不同时期,码头数量也不全然相同。比如保安埠之南有一个上卡码头,桃园渡之北有一个下卡码头,这两个码头一般停的是税务收厘金的船。”

兰溪沿岸,至今还保存着一些古码头,现存遗址包括总长120米的石砌驳岸和17处拴船缆绳孔洞,这些码头与城门相连并直通街道巷陌,从南到北依次排开,分别是官码头、水门码头、西门码头、柳家码头和朱家码头。其中,较为有名的西门码头、柳家码头,修筑于唐代,是兰溪最早的一批码头。

1997年,兰溪古码头遗址列为兰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列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列入首批浙江省重要水利工程遗产资源名录。

现存的这些古码头,只有西门码头还在使用,供中洲渡口的渡船摆渡停靠。可以看到,每座古码头,都有用条石铺成的台阶,高低不一,衔接着宽大平台,一些古码头还有刻着码头名字的青石将军柱,虽久经洪水肆虐,却无一倒坍损毁,只留下饱经沧桑的岁月痕迹。

股份契约立新规

兰溪古码头,屹立兰江边1000多年,究竟有多少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事?

譬如,那些未被记载在县志上、现已不在的古码头。

兰溪资深文史爱好者胡汝明曾研究过兰溪的“三十六码头”。他查阅《黄湓村志》时发现,南宋景炎年间,黄湓村(位于今兰溪市云山街道)在江边用松木和块石为基,以石砌台阶,修筑码头,称为“倚潭码头”。1937年,兰溪县城王万裕山货行店主将该码头由4米拓宽至24米,县城内同春树行、恒春树行的木材、毛竹等货物也在此装卸。

倚潭码头下面,有一个唐宅码头,于明正统元年(1436)由唐姓村民于桃源渡口改建,民国时期,一些油行和粮食加工厂的货物均在此上下岸。

另外,《浙江省烟草志》中提到,清宣统元年(1909),英美烟草公司兰溪代理商冯光登在桃源渡码头扩建香烟运销码头,该码头俗称香烟码头。

兰溪码头众多,管理码头也有一套“兰溪经验”。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兰溪知县苏锦霞着手出台《西门码头号簿》,颁布了“兰溪码头股份制”的书面条文,即采用股份制形式管理码头,把西门码头的使用区域和利益分配进行确定,按股共享共有。

金华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兰溪市文史与文献研究会会长蔡予新收藏有《西门码头号簿》,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他说,《西门码头号簿》的诞生源于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清朝末年,“范亨泰行”刘明琴控告严某等原股东属下的埠夫(码头上装卸货物的搬运工人)不是真正的埠夫,称其代表的柴行属下的挑夫才是埠夫。刘明琴胜诉后,严某不服,又提起诉讼,双方告来告去,状纸甚至递到了金华知府,只不过案子又发回兰溪。

最后,由兰溪知县苏锦霞出面协调,双方达成协议并规定:西门码头进出货物的运输业务,柴行挑夫占20%,码头埠夫占80%。

蔡予新认为,用股份制形式约定码头权益分配,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有一定的研究和历史价值。同时,西门码头通过民间自律,设立股权,既是古老的契约,也是近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滥觞。

他还说,《西门码头号簿》详细记述了兰溪码头的组织起源、地域、营运范围、利益分配等情况,不仅规定了埠夫的挑运行为守则和收费标准,还规定了股份转让办法,甚至对埠夫挑运路途的界定范围、挑运货物名称以及不属于西门码头埠夫挑运范围内的货物,都一一列举出来。

兰江棹影见繁华

兰溪的码头,成就了商埠的繁华,见证了商贾云集、货物繁盛的场景。

1930年《浙江航政之概况》曾提到:“兰溪商业繁盛为钱塘江各埠之冠,篷船停泊,常有数千。”作为浙中水陆交通枢纽,历朝历代都将兰溪作为官府重点管控的商贸要地,用行政手段来强化管辖。

宋代,兰溪设有官办造船厂,并设兰皋马驿、兰皋驿。因税务繁盛,设有“酒务”“税监廨舍税务”“采造务”等。其中,“采造务”以知县为提举事务,专为宫廷备办所需物品。

到了元代,因商埠繁华,又设税使司、捕盗司、蒙古字学、镇守千户所、灵泉巡检司、龙岩巡检司、兰江水站、上洪驿等州一级的行政设施。

明代,兰溪建有浙江道署、布政分司、巡检司、驿站、递运所、批验茶引所、税课局、盐仓、药局等行政建署和设置,与宋元时期相比,层次更高、更完善。

清康熙《金华府志》记载,兰溪设有契税、牙税、当税、烟酒税、杂税等八项,府属八县共征银2418两,兰溪独占29.37%。

提及税收,就不得不提到厘金税。厘金,是清代至民国初年专门对商人征收的一种商业税,相当于过路费。清同治初年,浙江省厘金总局下辖机构兰溪厘金局设立,由金华府直管。兰溪厘金局辖上、中、下三个厘金卡,下卡所在的下卡码头征税最多。

兰溪征收的厘金税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蔡予新在研究兰溪厘金税时发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共征税收69687.574千文,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兰溪商贸的繁华。

明末清初,兰溪商路已辐射四方。清康熙重修《兰溪县志》记载:“远而业商,或广、或闽、或川、或沛、或苏、或杭、或两京,以舟以载者,比比也。近而业贾者,或货食盐、或材木、或酒醋、或鱼肉、或布帛、杂物,肆而居者,藉藉也。”

简单来说,就是全国各地的人都到兰溪做生意,卖的东西更是五花八门。“八方商贾云集,街市摩肩接踵”,民间因而有“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的说法。

明清以来,这些从外地来兰溪做生意的客商,为了联络商谊,保护商帮自身利益,纷纷出资建设同乡会馆。比如福建人兴建的“天妃宫(福建会馆)”,江西人的“万寿宫(江西会馆)”,徽州人的新安会馆,此外还有江南会馆、越郡公所、四明公所等。

一时之间,兰溪会馆如林,建筑宏伟,风格独特,为江南一带府、县所罕见。李渔还为扬州商人在兰溪兴建的同乡会馆写了一副对联:“一般作客,谁无故土之思,常来此地会会同乡,也当买舟归瀔水。千里经商,总为谋生之计,他日还家人人满载,不虚骑鹤上扬州。”

而今,站在兰溪古码头遗址旁,望着兰江,仿佛仍能看到白昼沿江帆樯林立,码头人声鼎沸,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夜晚城厢灯火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