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埠》:兰溪码头的影像文本
记者 徐桢瑾
与兰江一样,古码头在兰溪人心里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与家乡记忆,是无法磨灭的印记。三十六埠,也成了兰溪摄影家影像作品中的常见主角。
前段时间,“超越经验”第六届浙江纪实摄影大展入选结果公布,兰溪摄影家舒惠忠的摄影作品《三十六埠》入选。这部影像作品拍摄时间跨度长达20年,记录了兰溪古码头与这座城市共同发展变迁的点点滴滴。
“小时候,有同学就住在城墙边。坐在他家门槛上,透过城墙的垛口就能看见兰江。城墙下,客船、货船、渔船时有往来。”舒惠忠回忆,从前去女埠,要从轮船码头坐船,船票只要8分钱。
而今,一切都在悄然改变,城市在变,码头在变,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在变。然而,码头上圆润光滑的台阶,城墙上长满青苔的砖石,依旧存留着过往的印记。他说:“我试图用手中的镜头将这些生活的片段转化为影像语言,用图片构建乡土散文。”埠头浣纱、悦济浮桥、九姓渔民……都成为《三十六埠》中与码头有关的时代烙印。
早在2022年,兰溪市文联与兰溪市摄影家协会就组织兰溪的一批摄影家,专门为三十六埠拍摄影像作品,当时还邀请了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傅拥军担任“三十六埠”傅拥军影像工作坊导师。
摄影家们聚焦兰溪古埠码头,用一年时间拍摄创作。最后,所有作品集结在一起,成了一份有深度的兰溪码头影像文本。后来,一场名为“三十六埠”的摄影展在丽水国际摄影节上亮相,向国内外人士讲述兰溪的码头故事。
其中,兰溪摄影家徐军的摄影作品《洲上渡口》在国内外摄影节上屡获大奖,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洲上渡口的繁华与宁静定格,镜头下展现的不仅是渡口的变迁,更是他对乡村记忆的珍视与守护。
徐军的老家就在距离洲上村不远处的香溪村。2022年底,香女公路大桥破土动工,在桥梁即将替代渡船的时刻,他举起相机定格村景、江水、渡船,还有江边的码头以及渡口文化,作品充满了乡愁和时代的变迁感。
可以说,兰溪摄影家们共同完成的《三十六埠》,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镌刻着兰溪文化符号的“码头”;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属于“三十六埠”的独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