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参与商品从生产到贸易各个环节
“洋掌柜”抢滩新市场共享发展机会
本报消息(记者 楼盼 倪晗)10月14日上午8时30分,义乌全球数贸中心正式开业,截至下午2时,已吸引国内外10.5万余名采购商前来采购,成交额超3.8亿元。市场里忙得团团转的商户中,一张张外国面孔特别显眼——有7间商位老板是“洋掌柜”。
市场二楼美妆区,贾瓦德的MOLAN香水商位货品精致、香气诱人。这位伊朗老板正卖力地向客人推荐新品。15年前,他只身一人来义乌闯荡,如今在伊朗买下两栋三层商铺,还与中国伙伴在台州合作办厂。为何这么看好新市场?他说这里定位高、规划巧,把美妆、护肤、母婴、玩具等关联生意聚集在一起运作,他瞅准了品牌升级、开拓市场的大好机会。“这次抢商位,中标率还不到8%,太难了。”贾瓦德乐呵呵地说,“我中文名叫福气,能在这里扎根,真是我的好福气。”一旁的义乌商城集团工作人员说,去年11月新市场开始招商,全球4.7万多户主体报名竞标,就为抢这3760间商位。
像贾瓦德这样看好新市场的“洋掌柜”可不少。也门商会会长穆德也成功拿下一间商位。扎根义乌25年,他亲眼看着这里的外贸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变成动动手指就能下单的数字买卖。在他看来,新市场简直就是靠数字和算法驱动的“全球超级商贸引擎”,找货更快、服务更好、体验更爽。伊朗商人里扎也抢到了一间商位。这位“中国女婿”一边在义乌做生意,一边在东阳办厂。他把入驻新市场比作抱上“超级网红”的大腿,打算靠着“世界义乌”商贸大模型,用AI技术把生意做得更红火。
穆德表示,义乌政策实在、文化包容,有什么新点子总比别人跑得快,难怪越来越多外商愿意在这里安家落户、长期发展。事实也确实如此。从2011年国家启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到去年底《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获批,制度创新一路突破。不少外商的路子也越走越宽,从当初的采购商、贸易商,慢慢升级成了制造商、“洋掌柜”。
义乌市委党校高级讲师徐应红表示,外商的深度参与,不仅证明了义乌市场的长久吸引力,更说明了全球化信心从“中国机遇”迈向“世界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从宏伟蓝图落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意场上,开放模式也从“买卖全球”升级成了“创享全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认为,义乌通过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将“三数融合”理念深度嵌入贸易全链条,打造出数字化、国际化的新一代市场标杆。这不仅让更多外商乐意扎根义乌、共享发展机会,也为中国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与方向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