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数贸时代,义乌第六代市场为何“一铺难求”?

记者 陈浩洋 钱旭升 陈建飞

昨天上午,义乌第六代市场核心标志项目——全球数贸中心开业运营,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商与游客涌入新市场,火爆场景延续了此前“抢铺大战”的热度。

全球数贸中心市场板块全新布局时尚珠宝、创意潮玩、智能装备等8个热门行业,3760间商位共吸引超4.7万户经营主体报名竞投,平均12.5户争夺一间商位。在数字贸易蓬勃发展的当下,义乌市场为何依然“一铺难求”?

年轻人的新主场

——两代接力与义乌市场共同成长

10月10日上午,全球数贸中心七单元一楼三街81314号商位内,浙江蓓蕾布艺有限公司“老板娘”赵香珍正和儿子骆添乐一起调整展品陈设。

“这里是他的主场,装修、选品、陈列,都按他的想法来。”赵香珍说着,将骆添乐引至记者面前。

骆添乐今年23岁。2023年从英国留学回来后,主修电子工程专业的他一头扎进自家工厂,先在车间熟悉生产流程,再到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商铺负责销售。

在骆添乐一手打造的“新铺子”里,30平方米空间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布艺产品,“新奇特”潮玩和实用性玩具被摆在显眼位置。“像这款康乐屋小福马,卷起来能装进小盒子,展开就是自带‘气筒’的U形枕,上市一个月卖了6000个。”骆添乐介绍道。

赵香珍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1993年,她与丈夫骆忠健在篁园市场租下“1米”摊位,自产自销毛绒玩具。

扎根义乌市场32年,赵香珍夫妻俩的生意越做越大。创办的蓓蕾布艺打造出“康乐屋”家居品牌,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次我们‘抢’到两间商位。一楼这间由儿子打理,主打自主开发的IP潮玩;二楼交给公司年轻团队孵化新业务。”赵香珍透露,除商位外,公司还在全球数贸中心购置了写字楼及商业街商铺。

这份魄力,源自两代人对义乌市场的共同信任。

“经历过市场多次搬迁升级,每次义乌市场都能迈上新台阶。”赵香珍说,她的信心来自与义乌市场共同成长的切身感受。

从最初的马路市场,发展到如今拥有800万平方米经营面积、8万余个商位、汇集210万种商品、服务210万家中小微企业、贸易网络覆盖233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超市”,义乌市场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认定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数据同样印证了义乌市场的蓬勃活力:今年1—8月,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2046.2亿元,同比增长14.7%。

在骆添乐看来,全球数贸中心基础设施齐全、数智化程度高、新兴产业高度集聚,会成为今后采购商寻找新品的首站地。“所以,我们要在第一时间布局,抢占流量的新入口。”

在距离全球数贸中心15分钟车程的义乌市廿三里街道,蓓蕾布艺4万平方米的新工厂刚刚验收交付。“新市场的跨境网络、数字大脑和AI技术,不仅能帮助我们开拓新增长点,更能反向推动供应链与生产流程优化升级。”骆添乐认为,数字贸易的价值正从销售端延伸至制造端,实现新的“贸工联动”。

全球数贸中心也成为新一代义乌商人与世界对话的起点。数据显示,在完成招商的3760间商位中,“商二代”“创二代”“新生代”商户占52%,拥有自主品牌或经营IP产品的商户占57%。

创业者的新机遇

——“铅笔工厂”随义乌市场一起转型

浙江庆元欧迪实业有限公司创立于1978年,是全省首家铅笔制造企业。

1997年9月到义乌参加中国小商品博览会的经历,给埋头生产了19年铅笔的欧迪实业创始人周光军“上了一堂课”:自己一支铅笔卖1角钱都费劲,隔壁展位1.5元一支的眉笔却很多人排队抢!

他拿起眉笔反复揣摩,突然眼前一亮:“这结构,和铅笔大同小异!”

周光军当场拍板转型,随后便在丽水市庆元县打造了第一条眉笔生产线,实现文具与彩妆“双轨并行”。

周光军驻守庆元负责生产,女儿周晶晶则在2007年被派到义乌主攻外贸。父女协力,推动欧迪实业去年的销售额突破1.5亿元,产品出口至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今年,父女之间出现分歧——

周晶晶坚决主张入驻义乌全球数贸中心,希望借助新技术、新模式抢占数字贸易先机。而周光军则有所顾虑:“目前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的两个商铺生意稳定,没必要再开新店。”

为说服父亲,周晶晶费尽心思。“跟随市场转型,绝不会错。”她反复以实例佐证自己的观点。

2013年前后,电商兴起一度被视为义乌市场的“最大危机”,甚至有观点认为电子商务将终结传统市场。面对挑战,义乌选择主动拥抱变革,大力推进“电商换市”。如今,电商不仅未终结义乌市场,反而成为其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义乌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956.41亿元,同比增长12.47%;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899.61亿元,同比增长17.92%。

在周晶晶的主导下,欧迪实业紧跟义乌市场转型步伐站上“风口”,凭借日产35万支眉笔的制造能力,在直播电商与跨境电商的彩妆供应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作为Chinagoods AI智创服务平台的深度用户,周晶晶再次感受到义乌市场正从传统贸易形态向数字贸易生态转型。

“这段时间,我也参加了‘世界义乌AI大模型’测试,一些新技术的迭代升级,又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像‘小商视创’能实现拍视频秒出大片,‘图片工厂’可让商品上架效率提升10倍,‘AI翻译官’能支持116种语言实时沟通……”周晶晶说,这些变化让她告别过去“守株待兔”等订单的被动模式,找到了主动触达全球客户的新路径。

在义乌,像周晶晶这样借助AI实现转型的经营户已超过3万。截至目前,Chinagoods AI智创服务平台的AI应用累计使用量突破10亿次,其中深度运用AI进行内容创作与客户沟通的商户,平均订单增幅超过30%。

最终,周晶晶成功说服父亲。今年7月,周光军特意赶到义乌,参加婴幼童成长用品、护肤及医美用品行业商位的招投标,并成功竞得一间商位。这轮招投标竞争激烈,900多间商位共吸引1.9万多户经营主体报名。

义乌市场的演进,本质上是一场持续的自我超越。从区域到全国、从国内到国际、从线下到线上,在每个发展的关键节点,义乌市场总能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勇于突破创新,不断书写“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传奇。

变革仍在继续。

作为义乌迈向数字贸易时代的核心载体,昨天开门迎客的全球数贸中心,通过全面推进“人、货、场、链”四大要素的数智化升级,推动商品展示、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全环节数字化转型,构建一个贸易更便利、经商更简单、采购更精准高效的立体化数贸新生态。这正是义乌抢占全球贸易新高地、塑造未来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

采购商的新热土

——全球客商与义乌市场

双向奔赴

10月13日,全球数贸中心开业前夕,印度商人尼罗斯穿梭于各商位之间,用一口流利的义乌话与相识多年的商户们打着招呼:“老板娘,生意兴隆!”

此次提前探访,本意是“熟悉新市场、会见老朋友”,却意外收获满满惊喜与震撼。

智能“土豆巴士”、AI精准导航、数据化选品工具……亲身体验新市场多项“黑科技”后,尼罗斯激动地说:“过去我们找商品、找商位全靠‘腿’,不仅不方便,效率也比较低。现在,使用AI精准导航的商品搜索、商位查询、识图识货这些功能,‘找货难’的困扰将大大缓解。”

“从前采购下单、安排物流需辗转多个环节、跑好几个地方。现在新市场一站式集成贸易、物流、支付等数字平台,通过数据化选品工具与生态化贸易场景,为我们这类大型采购商提供完整的‘供应链升级方案’。”这次探班,让尼罗斯下决心把办公室搬进全球数贸中心的写字楼。

作为阿联酋最大零售商LULU集团义乌办事处负责人,尼罗斯自2004年首次来到义乌,便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21年来,他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这个市场的巨变。

累计承接48项国家级创新试点、115项省级试点,义乌以持续深化改革,不断积累制度创新优势。依托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东风,今年义乌又率先推出近30项全国或全省创新举措,覆盖通关便利、数据跨境流动、外汇管理等多个领域。今年前8个月,义乌实现进出口总值5542.6亿元,同比增长24.9%,占浙江省进出口总额的15.1%。

越来越开放的义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如今,尼罗斯的团队从最初2人增至50人,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采购量占其总业务量的一半。“我们集团旗下有276家超市,每月从义乌发往中东和印度的集装箱超200个。”

更让尼罗斯认同的是,义乌从政策支持到贸易生态、从多元文化到政府服务,所展现出来的包容与温度,让全球客商体验到“家”的温暖。

在率先推行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与居留服务“一件事”集成改革的基础上,义乌进一步开展外国人来华投资兴业集成改革,真正实现“老外不见外”。如今,义乌每年新增人口近10万,成为全国首个外资主体破万的县级市,常住外籍人士约2.9万人。2010年,结婚一个月后,尼罗斯和妻子就来到义乌定居,夫妻俩给大儿子取名Nihan,因为这跟中文里“你好”的发音接近。

长期关注义乌发展的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研究员、浙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志文认为,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义乌的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义乌第六代市场“一铺难求”的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于“未来”的集体投票——看好义乌市场的未来,看好数字贸易的未来,更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