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消费时代农贸市场路在何方
□曹晓恒
相关数据显示,我市农贸市场正呈逐年减少趋势,全市农贸市场总量从155家缩减至111家。
农贸市场曾占据生鲜流通的主导地位,如今却在消费群体萎缩、市场竞争加剧、改造动力不足的三重夹击中艰难求存,在城市化进程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浪潮中经历严峻考验。
近年来,我市各地农贸市场先后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后的菜市场大多干净整洁,对摊位进行编号,还有的市场安装了中央空调,顾客能吹着空调逛农贸市场,极大提升了购物体验。但是,当社区电商以分钟级配送将明码标价的新鲜菜品送货上门,综合超市用标准化服务重塑品质预期,“马路市场”以灵活低价争夺客源时,传统农贸市场却显得步履蹒跚、体态臃肿。
金华的农贸市场主要面临三重困境,其一是消费群体萎缩。传统农贸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多数是中老年群体,但随着外来人口减少及消费观念改变,大量年轻消费者转向购物便利、价格实惠的社区电商、买菜软件等渠道。其二是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外摆管理的放宽,市场周边生鲜超市兴起,以及“马路市场”增多,农贸市场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占。其三是改造提升难度大。市场改造升级所需资金量大,回报率低,资本投入意愿低。
面对生存困境,传统农贸市场的优势在哪里?在放心菜、公平秤的基础上,不妨对商品进行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去过农贸市场的年轻人都知道,市场里的商品几乎没有明码标价的,都是选好菜交给摊主,摊主再报一个总价,买的菜单价是多少、重量是多少都是一笔糊涂账。不会讨价还价的年轻人自然而然转向了价格清清楚楚的综合超市和社区电商。很多年轻人吃过一次亏后,他们不会吵不会闹,只会默默换一家购物,如果农贸市场明码标价,杜绝“看人开价”的老毛病,或许能挽回很大一部分“伤了心”的年轻顾客。其次,可以考虑将单纯的交易场所转化为社区生活中心。例如设置代客加工区,在农贸市场买菜,可以让摊主切好肉、剥好菜、杀好鱼甚至能片成鱼片,有条件的还可以现场请厨师用市场食材制作菜品,这些都是网络买菜无法替代的,不妨以此刺激年轻群体的购买欲。还可以更合理地布局农贸市场,而不是追求大而全。社区电商确实可以送货上门,但在饭点前后的购物高峰期,往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送货到家,这时候,如果有个离家骑车只有四五分钟的小型市场,就能满足不少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小而多的小市场既对场地没有太高要求,又能实现点多面广的布局。
金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