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市民问政

记者调查

医保服务“快起来”之后, 如何更“暖起来”?

记者 卢师慧

为了解群众对医保政策的知晓度与使用情况,近日记者开展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报销流程、线上服务等方面的体验评价较好,但在缴费规则、药品报销范围以及政策宣传等方面,仍有不少疑问与期待。

参保覆盖越来越广 缴费规则能否更灵活?

从参保情况看,受访群体中八成以上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者,近两成为职工医保参保者,“全民医保”的目标在受访群体中基本落地,医保逐渐成为守护市民健康的“安全网”。

在使用场景中,普通门诊就医和住院治疗成为医保使用“主力军”。过去一年,超半数受访者用医保进行普通门诊就医,近六成通过医保报销住院费用,约四成慢性病患者在门诊使用医保。

“孩子上次感冒发烧,在社区医院门诊用医保报销后,自己只花了几十块钱,特别划算。”35岁的个体工商户李女士说,日常门诊报销减轻了家庭医疗负担,让普通家庭看病更有底气。

但在缴费环节,部分刚性规则让不少家庭感到困扰。

孩子生在下半年的陈女士算了一笔账:“9月份出生,按规定要交一整年的城乡居民医保费,可实际只能享受3个月的保障,感觉有点不合理。”为了保障孩子的医保,陈女士最终还是选择了缴费。“我认为对于这种特殊情况的人群是否可以开通特殊缴费渠道,比如按半年或者按月等。这样既公平,也能减轻年底生娃家庭的负担。”

不仅如此,记者从某医保窗口工作人员处了解到,除了新生儿外,如果参保老年人离世,其已缴纳的年度医保费用通常也无法退还。“我们也理解市民的心情,但现有政策没有退费相关规定,只能耐心解释。”

政策宣传持续发力 认知差异如何再缩小?

“封顶线我懂,就是一年最多能报销多少。但起付线和报销比例我一直没搞明白,每次都是医院说多少就交多少。”24岁的上班族小陈坦言,自己对医保政策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

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民众对医保的概念认知存在不均衡现象。在回收的103份线上问卷中,77.67%的受访者了解“封顶线”,但知晓“起付线”的比例为19.42%,而对“报销比例”有所了解的人仅为2.91%。

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也限制了医保政策真正融入市民生活。调查显示,约六成受访者仅通过政府医保部门的官网或公众号了解政策,近四成依赖社区或单位宣传。市民张阿姨建议,宣传应当更“接地气”,比如在医院缴费或药店购药时,由工作人员简要解释规则或提供简易指南,借助百姓日常接触的场景通俗化讲解。

值得注意的是,异地就医场景下的政策困惑尤为突出。部分参保人反映,在办理异地就医时,常因备案流程不熟悉、备案统筹区选择不当,或就医地医疗机构未开通异地联网结算等原因,导致直接结算失败,不得不先自费垫付再返回参保地报销,增加了时间和经济负担。

近期,东阳市六石中心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正在下乡宣传新一年的医保政策。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虽然参保率高,但不少村民,特别是年长者,仍有人觉得每年缴纳的费用如果没有看病就等于“白花了”。这种对政策认知的不足,加上对保障作用感知有限,让宣传工作也存在一定困难。

报销体验认可度高 保障范围能否再扩大?

“我母亲前些年患了直肠癌,有用一款靶向药,但这款药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家庭负担有些重。”谈起医保使用中遇到的困难,市民周先生说。

周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表示在使用医保时,曾遇到“部分药品/检查项目不在报销范围内”的问题,这一比例远超其他困难选项,成为市民使用医保的最大痛点。

在“医保政策最需要优先改进的方面”问题排序中,“扩大报销药品/诊疗项目范围”以高分位列第一,超三成受访者将其列为首要改进方向,近三成列为第二位,约两成列为第三位。尽管近年来已有不少新药、特药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市民的期待远不止于此。“我有高血压,长期吃的几种药里,有两种不在报销清单上,对我们退休老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65岁的刘阿姨说,希望能把更多常用慢性病药、救命药纳入医保。

在未来医保政策支持方向的期待中,“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成为市民最迫切的需求。超半数受访者认为“重大疾病治疗费用太高,就算有医保报销,自己承担的部分仍然不少,普通家庭还是感到吃力。”

此外,超四成受访者希望增加儿童和孕产妇群体的医疗保障,体现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在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评价方面,近四成受访者认为“较高”,超四成认为“一般”,约两成认为“较低”,这一结果表明市民对医保基金管理总体认可,但也期待通过优化机制进一步提升使用效率,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