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教育

孩子考61分下馆子庆祝 自洽的难得“人间清醒”

□叶骏

最近,安徽亳州梁医生一家因孩子考61分下馆子庆祝的视频火了。梁医生说自己在医院工作十来年,见过太多生离死别,所以对孩子的成绩比较佛系,平时不会“鸡娃”,孩子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成长就行,“挺高兴的,吃顿火锅,开心一下。后面生活还得继续”。

梁医生还表示:“我家的氛围很好,不会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生气焦虑。咱本身就是平凡的父母,不是100分的父母,为啥要求100分的孩子呢?身心健康就足够了。”

这件事引起不少家长的关注和讨论。说到孩子的学习,总是绕不开“鸡娃”话题,对待孩子的学习,到底该“鼓励”还是“鸡励”?这条新闻戳中无数家长的痛点,背后藏着当代家庭教育最该觉醒的认知:教育的终点是成长,而不是分数。

小学考61分在班里总是少数,按常理也不至于高兴到要下馆子庆祝,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不挨批挨揍或已属万幸。在多数家庭把90分当作及格线,甚至被一次小考分数、名次搞得焦头烂额的当下,梁医生一家为61分欢呼,本质上传递了两个珍贵的教育信号:一是看见成长的智慧。61分或许在横向排名中不那么好看,家长却看到了孩子背后的努力,看到了孩子的微小进步——这种被看见、被认可的努力,会转化为持续前进的动力;二是接纳当下的格局,全家没有因分数不高而焦虑指责孩子,而是用“下馆子庆祝”告诉孩子,每一点进步都值得被爱与肯定,这种接纳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建立心理安全感的基础。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今年6月底各地晒高分查分视频,“河南女生高考288分全家欢呼”冲上热搜第一。这名考生家长兰女士表示,“不怕你们笑话,这是我们考得最好的一次”“养了19年的娃考了288分,不管别人怎么质疑,自己都很满意,不过在别人眼里,这可能确实是一个笑话”。很多网友表示,这样的家庭氛围令人羡慕,“不管考多少分,都是孩子努力的结果,都值得被肯定”,也有人说这没什么可晒的。

兰女士说,之所以发布女儿查分视频,是想向外界传递一种看法,即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那么多压力,顺其自然就好。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从不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比较,分数也不是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大家都望子成龙,但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不擅长,也没必要去强求,“可能你的孩子学习好,我的孩子心态好,没必要比较”。

可以说,这两个十分类似的“低分欢庆”的主角,真正做到了不攀比、不盲目,活出了难得却自洽的“人间清醒”。这样在别人看来像个笑话、完全不值得庆贺的事情,总能让我们眼前一亮,因为“考61分”“考288分”者不是个别,而能如此豁达接纳并给孩子肯定鼓励的总是可遇不可求——有的孩子会因一次两次甚至无数次的低分,变得自暴自弃丢失自信,有的家长会因一次两次甚至无数次的“刺激”,变得无知无畏麻木放任,甚至有的老师也是以分数衡量学生,喜欢“别人家的孩子”,奉行“考不好就落后”。

“鸡娃”盛行的本质,是家长用短期焦虑替代了长期眼光,现实中常见的“越鸡越厌学”“高分低能”“空心人”,正是“鸡励”教育的尴尬困境。

而考61分下馆子庆祝、高考288分全家欢呼,则是家长发自内心的真鼓励,是对孩子内在动力的精准激活。他们关注的不是“你比谁强”,而是“你比过去好在哪里”,核心在于通过肯定进步激活孩子的“奖励回路”,让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在成长与成绩间如何找寻平衡,做一个不焦虑不“鸡娃”的家长?可以用纵向比较替代横向比较,可以用“鼓励贴”强化孩子的进步,就是我们说的“自己跟自己比”,其关键在于找到“进步的起点”,不因暂时高分沾沾自喜,也不因偶尔低分否定全部,让成绩成为成长的副产品,而非目标本身。成绩、考试、升学当然重要,但它们是阶段性的检测评价工具,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身心健康、主动学习、勇于承担、乐于奉献的“实心人”,而非只会刷题的应试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