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财经民生

从“移民”到“富民”

后岗村的乡愁与新生

记者 季俊磊 文/摄

10余次“乡”约活动、80余名村民口述、收录2万余字……不久前,由金华市爱一起公益协会耗时1年收录并撰写的《江水东流 故土长存:后岗村乡愁叙事册》完稿。不少人看完评价:“它不仅留住了乡土记忆,还加快了两地融合。”

金华开发区苏孟乡后岗村由上世纪60年代的淳安县桥西区山峡乡杨岸村迁徙而来。从故土淹没到扎根金华,他们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如今,我们早已融入金华发展脉搏,带着新安江的基因接续奋斗。”后岗村党支部书记方晨虹说。

响应号召离家乡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如火如荼,但华东地区电力供应捉襟见肘——上海、南京、杭州工厂因电力不足频频停工,城市夜晚的灯火稀如萤火。当时有苏联专家提出:“新安江的水能潜力堪比伏尔加河!”但代价是淹没淳安、遂安两县30万亩良田,迁移23.5万人口。

1956年6月,新安江水电站从“二五”计划提前至“一五”实施,一场移民工程拉开帷幕,杨岸村就在其列。今年92岁的后岗村村民刘克樟还对当年情形历历在目。“祠堂贴满《移民动员令》, 村支书举着铁皮喇叭喊:带不走的家具,国家按斤收购。”1960年正月,淳安县移民办发布紧急通知——新安江水库水位加速上涨,“先建房后搬迁”政策被迫搁置,全村需在20日内完成迁移。

“每个人一根扁担,一副箩筐,能装多少算多少。”刘克樟回忆,当年他们把生活用品搬到船上,当木船缓缓驶离河岸,村民们充满不舍。翌日黎明,家家户户将家具从船上卸下,装上运往金华的货车,深夜10时许抵达石门农场。

刘克樟坦言,后岗村的老一辈始终牵挂故土。金华市爱一起公益协会会长金巧花了解情况后,向上级部门申报了“乡愁记忆”后岗村移民融合与文化交流项目,收集后岗村村民的乡愁记忆。

去年重阳节,该项目负责人徐琼婷专门邀请40余名后岗村村民重返淳安。“我爷爷奶奶也是新安江移民,月是故乡明的家乡情结我深有体会。”徐琼婷说,当天不少人抵达淳安后就急匆匆询问亲属现居地,彼此相认的那一刻,大家相拥而泣,边笑边抹眼泪。

努力建设新家园

“我们抵达金华石门农场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呆在原地——低矮的草棚,屋顶是毛竹,与原本杨岸村雕梁画栋的徽派建筑形成极大的反差。”后岗村会计方淳泽记得,当年有些村民不堪农场的生活条件回到了淳安。

但大多数人选择留了下来。1961年5月1日,淳安杨岸移民独立建队,定为石门农场第十四大队,方树文、方竹盛担任大队干部。这两位从土改时期就开始的老搭档,走遍农场所拨的土地范围,在选址建村的大事上,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最后依据自然环境、便于生产、出入方便、有利发展等多方面要素,把新村定点在如今后岗村所在地。

“服从国家安排,自力更生闯出新天地。”方淳泽说,这是当时大伙儿的目标。1962年春,后岗村第一排红砖房落成,后来国民经济复苏,后岗村成为首批完成移民住房分配的安置区。

当年,后岗村村民方树成一家五口分到了3间房,他们搬进新家之后,生活开始慢慢步入正轨。1964年10月,7户原本倒流回淳安的村民重新迁回后岗,自行建起新房,村子渐渐热闹起来。

村民方金华今年65岁,当年从淳安迁到金华时,他还在母亲肚子里。“我是和村子一起成长的。虽然我的根在淳安,但我生在金华、长在金华,金华就是我的家。”在他的记忆中,村民建设村子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

1988年,村两委成立住房改建专项工作组,对全村63户家庭展开摸底调查,制定“优先保障住房困难家庭”审批原则,最终9户通过审批建成新房。1991年,村两委启动第二批改建,依据家庭人口、现有住房危旧程度及实际需求,筛选出12户优先建房。2006年,第三批住房改建启动,政策进一步放宽,允许拆除1962年建设的安置房,原址新建三层住宅……

记者看到,如今后岗村家家户户盖起楼房。村容村貌实现质的飞跃:外墙统一刷白并绘制“移民垦荒”主题墙绘,道路全部沥青硬化,绿化覆盖率提升至35%。方金华站在村道上感慨:“从前草棚里冻得睡不着,现在住得比城里还舒坦。这不仅是政策给机会,更是咱自己一砖一瓦拼出来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

金华市爱一起公益协会在推进“乡愁记忆”后岗村移民融合与文化交流项目过程中,还帮助后岗村建起了移民文化馆,馆里百余张桌子静静伫立,还有当年特地从淳安搬来的八仙桌、木托盘,静静诉说往事,见证着历史变迁。老一辈以亲身经历向年轻人讲述移民的过程,让年轻人明白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含义。

“60多年来,金华和淳安两地人民互相交融,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后岗村妇联主席余绍娟说,越来越多村民已经爱上这片土地,并以自己是金华人为豪。

这两年,后岗村完成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农田机耕路提升、杨岗新区建设、省水库移民共富示范项目申报等多项实事工程。“我们还通过创新‘村集体+企业’合作模式,精心打造了‘小农场共富工坊’(水库移民小微创业园)这一特色产业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方晨虹说。

记者了解到,该共富工坊现已完成二期厂房建设,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目前已入驻中小型企业5家,每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5万元,让3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每月增收6000余元。“近两年村里还通过飞地抱团项目、小微创业园出租等方式,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方晨虹表示,接下来要进一步发展移民文化、美食,以及生态旅游综合体,实现“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的多赢局面。

方晨虹说:“我是后岗村‘移三代’,童年是在爷爷的竹编凳上听故事度过的,父亲这辈人不再赤脚踩黄土,他们盖起了小楼,水泥路通到了村口,而我们的脚步,终将把传说走成新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