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财经民生

义乌南枣产业破局升级

记者 卢奕仿

近日,一场展现匠心与品质的南枣评比活动在义乌市城西街道“义乌三宝”产业园举办,22名枣农的55款枣产品角逐南枣王、蜜枣王、十佳南枣以及创新产品奖、南枣加工技艺奖、特色伴手礼等奖项。

义乌南枣素以“京果”之誉驰名天下,系由本地特有品种义乌大枣精制而成。清乾隆年间,南枣即为贡品,与义乌火腿、红糖并称“义乌三宝”。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义乌大枣种植面积大幅缩减,产业发展一度面临挑战。

转机来自持续政策赋能与科技介入。近5年来,在扶农政策和部门引导的双重推动下,义乌新建标准化枣园超2000亩。截至目前,义乌市枣园面积恢复至约6000亩,较2006年低谷期增长140%,主要分布在大陈、赤岸、后宅、稠江等镇(街道),形成规模超30亩的枣园40余个,占全市总面积56%。

面积回升只是第一步,稳定产量才是真正难题。“2023年,好的基地亩产达1500公斤,但2024年多数减产,今年情况仍不理想。”义乌市枣类行业协会会长何丁生说,整体产量过低会导致加工环节难以规模化运作——机器不开、传统工艺效率低下,最终制约整个产业。对此,金华市农科院依托浙江省枣育种专项种质资源库,系统开展义乌大枣抗逆新品种选育工作,计划在5年内培育出新品种,为南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核心“芯片”。

加工端也在同步升级。目前,义乌已建成4个南蜜枣标准化加工示范基地,日处理鲜枣能力达25吨,初步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的融合。2024年8月,义乌市城西街道启动义乌“三宝”产业园建设,预计2026年投产。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义乌南枣市场价约每公斤400元,蜜枣每公斤60元,全产业链年产值已突破1亿元,产品畅销港澳台及东南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