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手艺闯出新路子
东阳灯彩点亮异国他乡
记者 陈启宇 文/摄
“很高兴在异国他乡点亮东阳灯彩。”昨天,在东阳市画水镇许宅村一间工坊内,东阳针刺无骨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许宾把玩着一盏惟妙惟肖的鱼灯。
今年中秋节,许宾带着16盏花灯、1盏板凳龙灯、1盏针刺无骨花灯和1盏鱼灯,参加在意大利米兰塞尔贝罗尼宫举办的“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他用来自东阳乡间的灯火点亮金碧辉煌的厅堂,让观众与嘉宾见识到中国民间灯彩的魅力。
据了解,东阳针刺无骨花灯制作技艺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花灯结构独特,通身不用任何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片”互相粘贴合拢,每盏灯由几十乃至数百个灯面组成,形态各异、凹凸有致,各个灯面运用刀刻、针刺显现多种图案花纹、镂空成影。
“针的粗细、疏密决定扎出孔的大小,图案全靠针孔的大小疏密来体现。”许宾介绍,针刺无骨花灯里面燃灯时,灯光穿过无数小孔照亮花纹图案,光华四溢、玲珑剔透、熠熠生辉。
为适应出国展览需求,许宾此次特意把所有灯彩设计为电子产品,用LED灯泡代替传统蜡烛,安全低碳。在灯彩的造型上,许宾也下足功夫,让海外受众更容易接受中国传统灯彩文化。
这些缤纷可爱的迷你灯彩让观众和嘉宾爱不释手。“活动中,杨澜女士手持鱼灯,向全球观众送出中秋祝福。活动最后,嘉宾人手一盏许宅花灯并点亮。”许宾说。在其家乡许宅村,每年元宵节,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针刺无骨花灯,耳濡目染下,许宾慢慢喜欢上了这项技艺。由于喜爱又好钻研,他制作东阳针刺无骨花灯的天赋显现,2009年获得长三角迎世博扎灯大赛金奖,2016年还举办了个人灯展。之后,许宾开始对传统的东阳针刺无骨花灯进行改良,让它应用到更多场景中。
“这么好看的灯不能只在元宵节看到。”目前,许宾在线上经营一家店铺,销售既传统又符合现代使用场景的无骨花灯,网店单月最高销售额能达50万元,带动周边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现在年纪大了,在家里帮他做鱼灯,一天能赚100~200元。”在许宅村一间民房内,老篾匠许太春熟练地编制一盏鱼灯骨架。在村里做竹编30多年,许太春靠老手艺找到了新工作。
如今,许宾每月都要到全国各地进行展览和演出,用实际行动践行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向更多人展示东阳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