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火意趣”启新程
武义千年窑火的古韵今风
记者 巩长青 文/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土与火的碰撞,产生的是器物,也是记忆……
9月19日,“土火意趣——武义婺州窑的历史与传承”展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开幕。这场展览以在武义考古调查出土的瓷器、婺州窑址在武义的分布呈现以及当代艺术家与婺州窑传承人的作品,向受众展示武义婺州窑的历史与传承,旨在让婺州窑被更多人看见、听见、记住……
童眸初见
色彩里的生活密码
10月15日,杭州市崇文未来学校五年级学生带着研学手册来到南宋官窑博物馆。原本的行程只是参观官窑遗址,感受南宋官窑的青瓷之美,没想到临时增加的“武义婺州窑展”成了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
“颜色好丰富。这个像咖啡色,那个是墨绿色,还有粉色的,像一朵朵玫瑰。”五年级学生王一诺走进“意·趣”单元就发出感叹。
她的同学董妍则对一个近半米高的褐彩罐印象深刻:“这么大,是装粮食的吗?”老师吕娟笑着解释,这些大件器物多用于储水或酿酒,是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孩子们的关注点很直观,颜色丰富、器型多样、贴近生活。这恰恰也是婺州窑最真实的特点。没有官窑的规整青釉,也没有名窑的单一风格,婺州窑的瓷器五彩斑斓、用途广泛。
这种接地气的特质,让孩子们觉得亲切,也让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浙江除了越窑、龙泉窑等,还有这样一个历史悠久、风格多样的窑系。
“我以前看得最多的是越窑青瓷,觉得浙江的瓷器就是青色的。”另一名学生于范慕成说,这里的瓷器颜色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有的像坛子,坛子上面还有很多复杂的花样,问了老师才知道这是婺州窑的一个特色——堆塑工艺。
这种直观的感受,也正是策展团队想要传递的,婺州窑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千年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很多人知道越窑,知道龙泉窑,却不知道婺州窑。”武义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代表性传承人邵文礼告诉记者,早在唐代,陆羽就在《茶经·四之器》中明确指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这个“次”不是“次等”,而是“次第”的意思。就婺州窑来说,在碗类中,可以排名第三。
这也是为数不多能在典籍中找到的婺州窑文字记录,为了填补理论空白,近年来邵文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著有《婺州窑韵》《婺州窑古今工艺集萃》等相关专著。
“我们常说的婺州窑,其实它不是一个单一窑场,而是一个以婺州(今金华)为中心,涵盖金衢盆地的庞大窑系。”邵文礼介绍,武义因地处山区,瓷土资源丰富,水路交通便利,自商周晚期起便有烧造活动,至隋唐、宋朝达到鼎盛,历史上是婺州窑的核心产地。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考古学家郑嘉励就曾表示:“研究透了武义的婺州窑,就基本掌握了整个婺州窑体系的发展脉络。”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武义在婺州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2024年,由邵文礼主持的《婺州窑的历史与传承》省级课题,被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项目选中,讲好武义婺州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成为新时代武义婺州窑人的使命。
意趣相承
从唐人手中接过火种
在邵文礼看来这次展览是对他课题成果的一次具象化展示,而这次展示还是结合考古调查、非遗实践和艺术创作多方协作的尝试。
走进场馆,可以清晰地看到展览布置层层递进,完整呈现“历史—传承—创新”的过程。它不追求视觉冲击,而是通过扎实的展品和清晰的逻辑,讲述一个关于“历史与传承”的故事。
在“土·火”单元中,主要展示的是考古调查出土的实物。展厅入口处有一幅浙江主要窑系分布图,旁边则是武义婺州窑分布及考古调查时间轴。随后是按窑址分布四大片区,陈列出土文物。这些展品大多来自近年来的考古调查,许多是首次公开展出。
其中,重点呈现陈大塘坑窑址群和2019年入选“浙江省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溪里窑址等。在文物上方的文字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溪里窑址的窑床堆积层厚达四五米,说明当时烧制量大、废品率高,也能清晰了解到古人用什么土、怎么配釉、如何装窑。
如果说“土·火”单元是“看过去”,那么“意·趣”单元则是“做过去”“看未来”。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李林特别解读了“意·趣”这个单元。他说,这一单元的核心并非追求工艺的极致或形式的完美,而是展现婺州窑作为民窑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朴素美感。
“‘意·趣’讲的是古人的巧思和生活里的小情调。”李林说,“婺州窑不是官窑,不为宫廷服务,它的美不在规整,而在随性;不在炫技,而在实用中透出的那份灵动。”
在这一篇章有一个部分展陈的是邵文礼带领传承人进行的一项独特尝试——复烧,即站在唐朝匠人的角度,去感知、触摸他们对于器物的理解以及当时的制作工艺。
“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复制外形,更重要的是要捕捉到唐朝匠人当时的心境,他们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和美好。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探索。”邵文礼说,这些尝试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婺州窑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生活化和个性化,也更激发了年轻传承人对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土·火”与“意·趣”的衔接板块中,陈列着几件带有古人名款的瓷片,旁边对应展出当代传承人亲笔落款的作品。这一设置实现了古今匠人的隔空对话,也凸显了手工造物中“人”的主体性。
“名字留在瓷器上,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骄傲。”在邵文礼看来,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每一个签名,都是对“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往何处去”的回答。
而在“意·趣”单元下的“抒情”板块中,“趣”的体现也更为浓烈。在这里,年轻传承人与艺术家携手,将传统工艺融入当代审美意境,也为婺州窑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有玫瑰色的瓷瓶、有融合书法的瓷尊、有用诗词装点的茶具套装、有造型抽象的现代陶艺作品……
据了解,本次展览荟萃历代婺州窑陶瓷及珍贵瓷片标本120余件,当代婺州窑艺术品120余件/套,涵盖从原始青瓷至宋元时期的婺州窑典型器物,并汇聚16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艺术家的创新力作。展品不仅系统梳理婺州窑的工艺演变与美学脉络,更生动诠释“土与火”的艺术意趣和“匠与心”的传承精神。
窑址为证
武义成“主场地”
记者从南宋官窑博物馆了解到,10月前半月已经有13200人参观武义婺州窑的展陈。
“这不仅是一次成果展,更是武义婺州窑向大众亮出‘身份名片’的重要契机。”站在展厅入口的古窑址地图前,武义县文保所所长邵路程感慨道。过去人们提到婺州窑,只是一个金衢地区的宽泛概念。但在这次展览中,“武义”被明确地提了出来。这不是简单的地名叠加,而是基于多年考古调查的结果,更是向武义婺州窑古匠人的致敬。
在邵文礼看来,这次展览是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呈现,此前,已故知名考古专家贡昌所著的《婺州古瓷》中已有大量的实地勘察与理论成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又恰逢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普查过程中,文物部门工作者深入各个乡村和山区,对每一个可能存在窑址的地方进行仔细调研,梳理调查成果,为研究武义婺州窑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提供丰富的素材。
“婺州窑的历史,不是写在书里的,而是埋在地下的。”邵路程表示,正是靠着这些实物才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武义窑址众多,时间跨度大,更涵盖青瓷、黑釉、乳浊釉等多种工艺类型,具备独立研究和展示的基础。
从这次展陈中不难看出,武义县婺州窑遗存已清晰地划分为桐琴、泉溪、履坦、熟溪四大片区。这种分区方式,为理解武义在婺州窑体系中的位置提供更清晰的框架。以桐琴为例,这里是武义年代最早的窑场,器物古朴,装饰简洁,在发展初期,就奠定了武义婺州窑朴拙为美的艺术趣味;履坦窑区则主要分布于陈家村至履三村一带,从目前所见遗迹,推测其年代主要在晚唐五代至两宋时期,该时期常见的小型地方性民窑,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多数器物为青釉,另有少数酱釉,釉色较为驳杂,釉层厚薄不均;泉溪窑区位于陈大塘坑一带,主要包括乌石岗脚、缸窑口和叶李坑等窑址,年代从晚唐五代一直延续到元代早期,窑区面貌十分丰富,器物品类极多,品质差异悬殊,但反映出武义婺州窑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工艺特征;熟溪窑区主要包含蜈蚣形村、抱弄口、溪里等窑址群,生产年代集中于宋元时期,器物种类涵盖碗、盘、盏、碟、执壶、钵、高足杯等,胎体灰白、釉色青黄或青绿,此时窑址规模巨大,堆积丰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明显。
“这种分区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让研究更有针对性。”邵路程说,“比如我们要研究宋元时期婺州窑的工艺,就可以多看熟溪片区的出土物;要了解早期烧造技术,就重点分析桐琴片区的标本。”
民窑之道
实用中生发的千年美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问了一个大家心中的疑问,婺州窑烧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文字记录寥寥无几?
邵文礼的回答简单而有力,因为它以民窑为主。武义婺州窑的服务对象一直与市场息息相关。它的产品销往周边城乡,价格实惠、色彩多样、用途广泛,甚至还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它讲究实用,不追求名气,市场需要什么它就生产什么,正是这样的灵活性让它存活了2000多年,也导致文献记载极少。
正如郑嘉励为武义婺州窑总结的四大文化内涵——以朴拙为美的艺术趣味;唯日用是务的价值取向;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工艺技术;装点生活、陶冶人生的旨趣追求。
“2000年以来婺州窑进入飞速发展期,但始终都将其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邵文礼说这次武义婺州窑的展陈是一次突破,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里,更要走进市场、走进生活。
近年来,武义相关部门与传承人们一起,探索出一条“保护+利用”的活态传承之路。由邵文礼带领的婺州窑团队通过课题项目、注册商标等方式,不断提升武义婺州窑的品牌影响力;同时,与旅游景区合作,开设婺州窑体验馆,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
传承千年窑火,人才是关键。这些年来,邵文礼和他的团队一边深入研究传承婺州窑技艺,一边在人才技能培训上倾注大量心血。他先后带了数十位徒弟,在传授技艺的同时,还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长,为他们提供发展成长的机会,并在武义县人力社保局的支持下将其列为技能培养项目,助力婺州窑人才快速成长。
“由我主持的《金华婺州窑发展史》2025年度金华市社科联重点课题已经立项,接下来我们将系统梳理婺州窑的历史、工艺和传承现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邵文礼说,现在他不仅在做理论研究,还计划在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和博物馆进行婺州窑的专项公益课程,同时将婺州窑作为武义形象展示的窗口,持续把文化底色擦亮,把技艺成色做深,把产业特色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