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我市探索推进现代产业社区建设——

从“园区”到“社区” 焕新产城融合新活力

记者 陈浩洋

今年以来,我市立足块状经济鲜明特点,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光伏光电等重点产业链,在产业集聚区探索社区化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一批“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现代社区。

治理之变:从粗放管理到网格贯通

传统产业园区以产业集聚为主要功能,但随着规模扩大,管理服务滞后问题日益凸显。“开发区现有企业800余家、职工5.6万余人,管理半径过大导致服务效能不足、诉求响应不及时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兰溪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严肖军坦言。

面对这一困境,今年5月,当地按照产业相近、企业相邻原则,成立锦绣、蕙兰、光膜3个特色产业社区,构建“开发区党工委—工业社区党委—企业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同步设立“一窗受理”综合服务窗口,整合多部门高频服务事项,形成“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办理、全程限时办结”闭环模式。截至目前,已推出政策咨询、人才申报等服务项目48项,累计提供帮办代办服务1068次。

在治理机制上,当地按照宗地分布等情况组建专属网格,组建以专职网格员为核心,社区干部、企业代表、流动党员等共同参与的“1+3+N”网格团队,实现治理触角直达企业一线。

9月,位于兰溪经济开发区锦绣工业社区的浙江圣蕾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入生产旺季。往年,公司往往需要通过跨区域招工、招聘日结工等方式补充人力,不仅周期较长,熟练工更是难找。网格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社区党委,仅一周时间,社区党委协调辖区内的拓图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调剂包装等岗位共120人次的熟练工前来支援。

协同之变: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金华传统产业如五金工具、纺织服装等虽规模庞大,但面临产业链深度不足、附加值偏低问题;新兴产业则存在配套不完善等短板。

“产业社区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协同创新,为产业链延链补链提供支撑。”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义乌十和里产业社区聚集光伏产业,构建了“共享中心、共享智囊、共享学院”三大协同平台。其中,共享中心重点推动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龙头企业建设开放微纳加工实验室、分析测试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以强带弱,为相关产业链企业提供更优质的研发条件,截至目前,相关企业已联手突破9项关键技术,大大降低研发门槛。

另一边,随着不同企业间交流沟通增加,“共享智囊”团顺势集结,30余名来自不同企业的技术骨干,围绕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卡脖子”难题开展头脑风暴,先后帮助上下游企业推动关键技术突破71项,不仅为企业降低研发费用,相关专利还赋能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过去我们单打独斗,现在‘组团出海’,市场蛋糕做大了,企业自然受益。”武义鑫泰工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宏建感慨。此前,企业虽有优质产品,但缺乏海外参展渠道和品牌推广经验,长期依赖外贸公司代工出口,利润微薄。桐琴产业社区了解后,主动对接武义县电动工具行业协会,推出“品牌出海”行动。今年6月,在协会联合组织下,包括鑫泰工具在内的8家电动工具企业统一以“武义制造”区域品牌名义,组团参加在沙特利雅得举办的五金工具展。展会期间,各企业既秀拳头产品,又各有侧重,避免内卷式不良竞争,一举在国外打响名气,受到当地建材商和工程承包商青睐。

服务之变:从基础保障到精准滴灌

产业社区兼具“产业”与“社区”双重属性,不仅需要产业高度集聚,更要求具备完善的生活配套和宜居环境,真正实现“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心”。

异地求职,住宿往往是第一道难题。但对于从长沙毕业、来自贵州遵义的莫小茜来说,这个难题在金漪湖现代产业社区迎刃而解。“离公司近、配套齐全、服务贴心,最关键的是可以免费住3个月。”聊起社区提供的求职免费住宿项目,她语气里满是惊喜。在金漪湖,配套打造的“青年之家”人才公寓,正以“一站式”生活配套和“管家式”服务,成为青年职工扎根异地的“温暖港湾”。

“社区食堂好吃不贵,下班后终于不用为吃饭发愁了。”傍晚时分,兰溪光膜产业社区的共享食堂里座无虚席,来自园区企业的职工们正一边用餐一边畅聊。随着最后一道菜品出锅,食堂当日准备的300份套餐已接近售罄。

“过去园区生活配套不足,职工下班后的生活比较单调。”光膜社区党支部书记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社区不仅建成了可同时容纳数百人就餐的共享食堂,还配套引进超市、健身房、职工书屋等生活设施,并常态化组织青年联谊、技能培训、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工作在这里,生活也在这里”正成为光膜产业社区职工的真实写照。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持续深化产业社区建设,整合政策、金融、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构建从孵化培育到成熟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最终实现企业成长、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的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