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市场需求+政策赋能+科技合作”三轮驱动

义乌构建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服务新体系

本报消息(通讯员 龚盈盈)“感谢领秀化妆品产业科创研究院发挥新型科研平台作用,联合高校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帮助我们研发甲用凝胶配方优化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投入运行,新产品开发效率提升超40%,让我们在产品迭代速度上抢占先机,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日前,义乌市一家化妆品企业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面对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研发能力弱、技术储备不足等困境,义乌市科技局以“市场需求+政策赋能+科技合作”三轮驱动,探索建立精准化、可持续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助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过去,中小微企业因缺乏独立组建研发团队的能力,难以开展自主创新,行业内同质化竞争严重。为破解这一难题,义乌市积极探索“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中小企业会员制参与、民非性质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通过资源共享、成本共担、成果共享的方式,降低单个企业的创新门槛。

同时,推行“企业委托研发+外聘专家助研+统一组织管理”的运行机制,增强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黏性。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10家此类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开展科研项目60余个。其中,智能制造研究院已与40多家模具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多个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已完成12个项目并实现成果转化,有效推动相关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

在政策层面,义乌市推出“双向激励”支持机制:一方面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开办投入和研发支出给予奖励;另一方面,对企业支付给机构的研发费用予以补贴,激发双方合作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针对该政策,今年我们计划安排专项奖励资金1000万元以上,服务中小企业600家以上,推动研发从业人员达500人以上,累计开展研发项目80项以上,力争全年撬动行业研发投入超1亿元。”义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强化内部机制和政策保障的同时,义乌还着力构建“研发机构+高校院所+企业”三位一体的多元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系统梳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精准匹配全国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目前,已有10家研发机构与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涵盖材料科学、智能控制、绿色制造等多个前沿领域。

数据显示,这些研发机构已为该市4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科技合作经费达4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