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协同 模式创新 数智赋能
医养融合绘就我市老年健康幸福新图景
记者 戴伟文
近年来,我市以破解“医养两张皮”难题为核心,通过政策协同、模式创新、数智赋能,逐步构建起以公立机构为主体、民营机构共同发展,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医养结合机构数、床位数等关键指标稳居浙江省前三,老年人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为健康老龄化交出了一份“金华答卷”。
政策协同破壁垒
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医养融合,政策先行。我市深谙“多部门联动才能啃下硬骨头”,2022年12月,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民政、医保等十一个部门印发《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2025年2月,又出台《金华市医养结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形成“资源共享、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在政策“组合拳”推动下,一系列制约医养发展的堵点被逐一打通。
针对老年人“转床难”问题,我市创新建立“一床转换”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富余床位逐步向康复、护理、养老、安宁疗护等床位灵活转换,实现医疗与养老床位无缝衔接。目前,全市12家公立医疗机构已开展养老服务,4家为2025年新增,另有8家正在筹备转型,预计2026年总数将突破20家,既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又让老年人“生病能住院、康复可养老”。
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的落地,更是解决了失能老人家庭的“心头忧”。我市按每人每年90元的标准筹资,职工由个人与单位各承担45元,城乡居民个人缴纳30元、财政补60元,构建起医院、养老机构、居家多层次护理体系,可提供42项生活照料护理和33项医疗护理服务。2025年长护险实施首年,全市超100万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参保,截至10月16日已为12623名失能老人支付护理费用超6076万元。50家医养结合机构纳入长护险定点,数量居浙江省第二。
在安宁疗护领域,我市以金华市第二医院为核心,打造“1+10+N”服务体系,建成金华市第二医院、永康医院等6个省级标准化安宁疗护病区,超过5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全市设立420张安宁疗护病床,已为3500余名生命末期患者守护了最后的尊严。
模式创新强服务
打造分级分类新样板
走进金华市第二医院老年养护中心,每天清晨的活动室总是一片欢声笑语——30多位老人跟着护士做保健操。92岁的张国梁老人精神矍铄,正和同伴们聊天。他说,三个月前,他因营养不足、体重偏低入住,如今不仅增重明显,慢性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这里不光管治病,还把生活安排得很丰富,比家里还舒心。”
作为金华市级公办医养结合机构的代表,金华市第二医院老年养护中心践行“专业化医养模式”,将医疗服务贯穿养老全程。除了每日两次保健操、定期健康监测,中心还为老人打造“夕阳红合唱团”“书画小组”等社交团体,让老年人在康复护理的同时,实现“老有所乐”。护士长蒋元华介绍:“我们针对不同老人的需求分层服务,健康老人有养生指导,慢病老人有专属健康档案,失能老人有定制化康复训练及应急处置,让每个老人都能得到精准照护。”
如果说金华市第二医院代表了“专业化”的高度,那么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诠释了“基础型”的广度。2021年10月,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多湖医养中心,成为市区首家集医疗、养老于一体的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医养中心。目前,医养中心住有45名养老老人,17名长护险老人,开办至今共服务老人352人次,安宁疗护74人次。90多岁高龄的洪宝兰老人,进入多湖医养中心已有三年。起初她胸闷气短精神不佳,如今的她就像换了一个人。洪宝兰说:“现在不胸闷了,精神也好多了。真的感谢他们。” 在医养中心,身心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的老人不在少数。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杨志辉表示:“目前中心已初步实现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康复治疗恢复能力、护士护工照护能力四个提升,能为辖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平时养护、病时治疗、临终时安宁疗护的优质便捷价廉安全的医养服务。”
此外,在“联动式医养模式”下,金华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也实现了“双向奔赴”。全市118家养老机构均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永康市某养老机构负责人举例:“以前老人突发疾病,我们要联系家属、找救护车,流程繁琐。现在一个电话,合作医院就能派医生上门,紧急情况还能开通‘绿色通道’,10分钟就能对接住院,效率大大提高。”
数智赋能惠民生
织密乡村医养保障网
从市区到农村,从公立机构到基层卫生院,金华医养结合的脚步不断向“最后一公里”延伸。作为全市最早探索智慧化家庭病床的基层医疗机构,罗埠镇中心卫生院自2024年起,历时10个月率先打造了家庭病床智慧管理系统,配备智能手环、5G血压计、智能床垫等设备,实现健康数据实时监测、一键呼叫、视频查房等功能。今年初,长护险在金华开发区全面铺开后,该卫生院迅速联动第三方机构,形成“医疗+护理”协同服务模式——卫生院负责24小时生命体征监测,依托紧密型医联体邀请金华市中心医院专家视频会诊;第三方护工团队定期上门,提供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同时,给予专业的康复指导。
“患者不动,专家动;数据跑路,医生跑腿。”罗埠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波的这句话,道出了智慧医养的核心优势。后张村村民张某成为该服务体系的首例服务对象。此前他因行动不便,看病、护理都要全家“围着转”。如今,智能设备实时上传血压、血糖数据,医生远程调整方案,护工定期上门服务,不仅让张某的健康有了保障,也让其家人从“照护重担”中解脱。自试点开展以来,罗埠镇家庭签约和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连续两个季度保持100%,成为农村医养结合的“金名片”。
这种“医养一体、居家式环境”的模式,正是金华“四级医养服务体系”向乡村延伸的缩影——市级机构强专业,县级机构保覆盖,乡镇卫生院重基础,村级服务点补短板,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医养结合服务。
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58家,床位超2万张,康复护理床位突破850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医疗机构康复护理床位数达6.5张。我市医养结合工作多次在全省会议作经验交流。
如今,行走在金华的城乡大地,医养结合的融融暖意触手可及——在社区,家庭医生上门巡诊;在养老院,医护人员定期坐诊;在农村家庭,智能设备守护着老人的健康。这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幸福图景,正是金华以改革创新破解老龄化难题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