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剑为民发声,身陷囹圄不改其志,他用一生诠释“红色报人”担当
“韬”文砺剑 “奋”楫笃行
兰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汪雪吟/文 兰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 永康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施俊涛 许诺/摄
他是一位以笔为剑的“红色报人”,一位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民发声的文化战士。他一生坚守信仰、追求真理,即便在生命尽头仍写下《对国事的呼吁》:“我个人的安危早置度外,但我心怀祖国,惓念同胞,苦思焦虑,中夜彷徨,心所谓危,不敢不告……”字字泣血、句句滚烫,映照出他赤诚不屈的灵魂。
日前,记者循着历史的足迹,走访故居现场、对话专家学者,追寻邹韬奋以笔为剑、为民发声的一生,触摸那份穿越时空依然滚烫的红色信仰。
笔锋如炬:
于暗夜中点燃一盏《生活》的灯
记者来到位于黄浦区重庆南路的上海韬奋纪念馆。虽然场馆正在修缮,但漫步在邹韬奋曾生活与工作的205弄,仿佛仍能看见那个怀揣新闻理想、步履匆匆的身影。
1921年,邹韬奋从圣约翰大学毕业,成为上海纱布交易所的一名英文翻译。然而他心中始终燃烧着中学时代埋下的火种——受梁启超、黄远生等人影响而激荡的新闻理想。在致信黄炎培自荐后,他如愿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长,并于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正式开启以笔为剑的新闻生涯。
“当时的《生活》周刊还只是一份以‘职业指导’‘青年修养’为主的小众刊物,发行量不足3000份。”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邹韬奋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挥介绍。邹韬奋上任后,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开设“小言论”专栏,以短小精悍的评论直指社会痼疾;创立“读者信箱”,倾听民众心声。他曾说:“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信,尽自己的心力,替读者解决或商讨种种问题。”就这样,《生活》周刊悄然转向——“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时代的巨浪很快将邹韬奋推向更广阔的战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成为他新闻道路的重要转折点。面对山河破碎,他毅然将《生活》周刊转型为以“团结抗敌御侮”为核心的新闻评论周报。事变发生仅八天后,他即在《生活》周刊上发表评论,痛心疾首地写道:“本周要闻是全国一致伤心悲痛的国难,记者忍痛执笔记述,盖不自知是血是泪。”
那一时期,《生活》周刊从一本温和的读物,迅速蜕变为呐喊救国的舆论号角。邹韬奋发表大量文章,用直白有力的文字唤醒民众;推出《生活国难惨象画报》,以真实影像揭露黑暗;积极组织募捐,支援抗日前线。
由于内容切中时弊、立场鲜明,且与民众心声紧密相连,短短一年间,《生活》周刊发行量突破15.5万份,创下当时全国期刊发行最高纪录。陈挥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每到出刊日,学生们冲向食堂门口——不是去买饭,而是抢购《生活》周刊。”这本薄薄的刊物,已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1933年,《生活》周刊在高压下被迫停刊。在最后一期上,邹韬奋写下了悲壮而又坚定的告别:“把对本刊言论的同情转移到实际方面的努力,共同奋斗,共谋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血火淬炼:
在烽火硝烟中铸就“红色报人”风骨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邹韬奋年谱”展览前,上海韬奋纪念馆副馆长张霞讲述了这位文化战士波澜壮阔的一生。《生活》周刊的停刊,不是终点,而是他投身民族救亡的新起点。
因名字赫然列于国民党暗杀名单之上,邹韬奋于1933年被迫离开故土,流亡海外。他遍访欧美各国及苏联,沿途不断观察、深思并记录所见所闻,对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这一经历也促使他的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一名改良主义者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35年归国后,邹韬奋开启了一段“屡仆屡起”的办报历程。他相继创办《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等报刊,针砭时弊,呼唤救亡。他的文章在这一时期愈发犀利,影响日益深远。
邹韬奋从不只是“纸上谈兵”的报人。1936年11月,他与沈钧儒等六位救国会领袖被国民党当局以所谓“危害民国”罪逮捕,酿成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这场风波的根源,在于他们坚决反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积极推动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成立,并公开声援上海日商纱厂工人的反日罢工。
在苏州看守所中,邹韬奋虽身陷囹圄,意志却愈加坚定。他写道:“我要掮着这支秃笔,挥洒我的热血,倾献我的精诚……‘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每次开庭,他都把法庭变为宣传抗日救国的讲坛,慷慨陈词、据理力争,向全中国宣告“救国无罪”。“七君子”联合起草的近两万字《答辩状》在《申报》等媒体刊发,痛斥国民党当局“实属混淆黑白,摧残法律之尊严,妄断历史之功罪”。
“爱国无罪,则全体国民皆应无罪;爱国有罪,则我等皆为同罪。”铁窗外,声浪四起,宋庆龄等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北平学生游行高呼“救国无罪”;爱因斯坦、罗曼·罗兰等国际名流严正抗议。国民党当局最终被迫释放七人,这场历时八个月的抗争,使“团结抗日”的呼声传遍全国。
出狱后的邹韬奋,以更加坚定的姿态投身战斗,先后创办《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等刊物。在国民党加剧迫害后,他辗转流亡,最终抵达苏北抗日根据地。在那里,邹韬奋亲眼目睹了“官兵平等、军民一家”的新气象,深受触动。尽管耳疾日益严重,他仍坚持发表演讲,向战士们高呼:“中国的命运寄托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身上!”张霞介绍:“这期间,邹韬奋参与并见证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写了大量报道,让外界了解共产党在做什么。”
在长期斗争中,邹韬奋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陈挥介绍,1938年在武汉见到周恩来时,邹韬奋曾提出入党申请。党中央经研究,认为他“留在党外工作更能发挥作用”。他欣然接受,继续通过出书和办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灯火长明:
从一人信念到万千星火的传承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先生与世长辞。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再次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深切愿望。中共中央随后追认他为正式党员。毛泽东亲笔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这短短数言,勾勒出他一生的精神本色。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邹韬奋先生创办的报刊屡次打破销售纪录,他始终坚持“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办刊理念,写读者之所想,报时代之先声,始终以读者为友,耐心为他们答疑解惑。
在上海韬奋纪念馆,张霞向记者展示了一封馆藏珍贵回信——那是邹韬奋亲笔回复读者费建中关于“青年如何在恶劣环境中求发展”的疑问。信中,他悉心指导,激励青年在国家困苦之时更应奋发有为。一二·九运动亲历者陆璀也曾回忆,自己在人生迷茫之际写信向邹韬奋求教,得到了他的热情鼓励,从而更加坚定了救国信念。
邹韬奋还于1930年创办了“书报代办部”,将服务读者的理念落到实处:外地读者买不到上海的布料,代办部便代为采购邮寄;读者需要求医问药,代办部也帮忙联络安排,逐步发展壮大为在全国拥有56家分支机构的生活书店。
生活书店的火焰延续至今,与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合并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走进上海的一家三联书店,“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店训依然醒目,无声传递着跨越时代的文化坚守与读者情怀。
除了“为读者”的初心,邹韬奋在办报实践中“不畏权势讲真话”的勇气和“百折不挠守信念”的坚韧,也共同铸就了他从事新闻事业始终如一的“坚守真理、敢于斗争”的精神内核。对一代代媒体人而言,“韬奋精神”已成为永不褪色的职业准则。如何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弘扬?
“我们不断丰富多媒体互动体验,打造线上虚拟展厅,并将邹韬奋主编的‘六刊一报’全部数字化。”张霞介绍。作为传播“韬奋精神”的主阵地,上海韬奋纪念馆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今年5月启动的纪念馆修缮工程,还计划运用数字人、情景再现等前沿技术,让邹韬奋的故事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不久前,以“邹韬奋与文化抗战——纪念韬奋130周年诞辰”为主题的第十一届韬奋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永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持续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正如张霞所言:“‘韬奋精神’不断提醒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弘扬‘求真务实’的专业精神,秉持‘不畏艰难’的责任担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续写新闻人的使命与荣光。”
上海韬奋纪念馆内珍藏的《对国事的呼吁》手稿,字迹因执笔者病重而颤抖,却倾泻出“心怀祖国,惓念同胞”的赤子之心。这些滚烫的文字在诉说:新闻的真谛,在于对人民的无限深情;笔杆的力量,源于为真理献身的铮铮风骨。这正是穿越历史烟云,至今仍滚烫的红色新闻血脉。
指导单位: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中共金华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华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
协办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红旗出版社
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手记
与韬奋先生 的“隔空对话”
重走韬奋先生走过的路,仿佛推开一扇时空之门,得以与他进行一场对话。韬奋先生的一生,是“红色报人”的生动写照:他不仅立于潮头、秉笔直书,做历史的记录者,更以报刊为炬,照亮昏昧,唤醒民魂,做时代的推动者。
采访结束走出场馆,上海的空中飘起了绵绵细雨。在这座韬奋先生曾生活、奔走与呐喊的城市,他的精神却如这润物无声的细雨,在一代代人心底、在时代长河里静静流淌。
在信息奔涌的今天,他那支“为民请命”的笔,已然递到你我的手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记者,我们或许成不了韬奋先生那样的“大家”,但可以像他一样,守住那份“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初心,继承和发扬他所代表的红色新闻基因——对党忠诚、勿忘人民的本色,旗帜鲜明、敢于斗争的风骨,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追求。在新征程上,继续为“为人民发声、为时代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