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人文

90后新农人陈苗苗:

最美的风景 在田里

记者 周晗盛

秋风起、稻浪黄,金华米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苗苗迎来了人生中的第9个丰收季。天刚亮,她便出现在田间,水稻已穗头低垂,即将收割。2015年,从厦门大学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的她,转身扎进农田,把青春的答案写在家乡的土地上。

与种子的四季较量

“种地太难了,太考验人的心态了。”4月初,陈苗苗在“苗苗在田里”视频号写下这句话。春季播种期间,气候反复、土壤条件不佳,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当我们站在高高的谷堆上,前面吃过的苦,也就云淡风轻了。”

农业从不是一帆风顺的浪漫事情,尤其是与种子打交道。一个品种从引入到推广,要历经三年考验。陈苗苗说,每年都会参加长三角粳稻新优品种展示大会,引进约10个新品种试种,三年试种期内仅筛选出两三个表现优良的品种。她表示,先在新品种大会上挑选合适的品种,带回东阳进行两年试验示范,确认表现稳定后,第三年才推向农户。其间,天气、病害,每一个变量都是一场未知的较量。

2023年夏季,东阳遭遇持续高温,水稻授粉成了最大难题。为了保障试验数据的完整性,陈苗苗和团队凌晨4点就扎进田里,调整灌溉时间、给稻穗加盖遮阳网,皮肤晒得脱了皮也没停下。“数据是品种推广的底气,一丁点都不能马虎。”这份较真在第二年就见了成效。2024年东阳市早稻高产竞赛中,她推广的“舜达135”亩产达573.6公斤,稳稳拿下第一名。

前段时间,陈苗苗最上心的,是鲜食玉米“东白春雪”,这是东阳自主选育的首个可生吃玉米品种,经浙江省农科院玉米所本土化改良后,甜度能达到18度,入口就像“冰糖爆浆”。然而,好品种推广难,“东白春雪”比普通玉米更娇贵,农户刚开始种,经验不足。为了拿下这个品种的推广权,陈苗苗一口气投入数十万元,从省农科院玉米所买断了成果转化权。“这还算便宜的,有些优质品种的转化权要几百万元呢。”

今年,“东白春雪”在浙江·长三角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上获评“潜力品种”,从559个参评品种中脱颖而出。陈苗苗十分看好这个品种:“2027年正式审定,现在就能拿到潜力奖,审定后肯定能获得更多认可。”如今,“东白春雪”在杭州能卖到8元一棒,亩产大概2000穗,效益是传统玉米的好几倍。

拜师学艺的九年

九年时间,陈苗苗的工作生活节奏始终跟着节气走。

“春天供种,夏天大田管理,秋天看品种表现,冬天安排麦子油菜。”一年365天,她几乎无休,“农户忙完能歇,我不行。”陈苗苗不是在田里忙碌,就是在为农户答疑。“我自己种着500亩试验田,所有品种都亲手摸过,基本上都能答得上来。”试验田中种植的都是即将推广的新品种,她必须认真观察水稻的分蘖情况、结实率、穗型整齐度等细节。“只有综合表现稳定的,才能推荐给农户。”

刚转行种粮时,身边总有人疑惑:“一个学设计的女生,怎么跑去种田了?”陈苗苗从不多辩解,只闷头跟着学。最开始,她连稻瘟病和纹枯病都分不清,看到水稻叶子发黄就急得团团转。为了补上“农业课”,她频繁往农科院跑,跟着老农技员下乡调研,把遇到的问题记在本子上,一点点积累经验。“大学才四年,我在田里已经待了九年,这九年学的东西,比在学校里还多。”

如今,农户发张照片、一段视频,陈苗苗大多能快速判断问题。有一次,农户反映水稻叶子突然发黄,她让对方拍视频过来,判断是缺钾,指导施肥后,过了不久叶子就转绿了。

回想入行的初衷,陈苗苗说得很实在:“那时候老农技员陆续退休,90后很少有人愿意干这行,种业老龄化严重。”实习期间,她发现东阳常规稻种子生产断档,全省推广双季稻又让缺种问题雪上加霜。“我就觉得,这事得有人做,那就我来。”

土地长出新希望

翻看着陈苗苗的视频号,她常常戴着帽子,身穿长袖,脸上挂着标志性的笑容,高高地举起一穗玉米、一棵麦苗,笑声爽朗。2024年,陈苗苗和丈夫开始运营“苗苗在田里”视频号,记录了躬身劳作、田间忙碌的平凡日常。“视频号不仅记录下品种长势,也做一些种植技巧的讲解。”陈苗苗说,得益于大学时期的专业学习,自己在制图、剪辑等软件运用上驾轻就熟。

时隔一年,“苗苗在田里”视频号共发布69条原创视频,制作越发规范,内容全是田间日常:记录品种长势、讲解种植技巧、分享丰收瞬间。依托“互联网+短视频”平台,陈苗苗同步推进线上线下联动:线上在各大平台实时推广农技知识,线下组织种植大户开展田头学习,每年累计培训种植户500人次以上,视频和文章辐射人群达90万人次。为了更好地推广“东白春雪”鲜食玉米,几个月前她尝试用AI制作宣传片,“当时关于‘东白春雪’的资料太少,只能靠AI补全内容”。虽然过程略显“笨拙”,但效果远超预期,不少农户看完视频后主动联系她,咨询品种种植细节。

线上的传播热度,也延伸到了线下的试验田。如今走进陈苗苗的500亩试验田,除了长势喜人的水稻、玉米、小米,还有5个年轻的身影格外显眼,这是她专门组建的青年团队,有人负责技术研发,有人跑市场对接销售,还有人专门运营视频号。“现代农业离不开年轻人,我们这里是东阳市12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之一,我就是想带更多年轻人走进农业、做好农业。”在她看来,农业的未来不仅在于种植技术的提升,更在于产业链的延伸与融合。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