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银发经济点亮晚年生活
记者 黄珊
今年11月1日,《金华市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将正式实施。
如何为老年人打造幸福晚年生活?各部门将如何协同发力,让“夕阳红”产业成为推动金华高质量发展的“朝阳”产业?10月27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市民问政》栏目邀请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卫良,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与老龄健康处处长黄显来,人行金华市分行货币信贷政策管理科科长胡爱娟,市经信局中小企业处副处长周迪,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处负责人曹骑鹏,市社会福利中心护理院副院长李峰,金华德仁康复辅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罗辉做客中心融媒体直播间,与市民在线交流。
A
老年人口增幅较大
养老服务需求增加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目前我市老年人口整体情况,出台《行动方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潘卫良:目前,我市正处于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131.1万人,占户籍人口26.22%,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18.5万人,占老年人口14.1%,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未来我市将继续呈现人口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老年人口增幅较大、养老服务需求大量增加等特点和趋势。
出台《行动方案》,主要是为了加快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总体考虑着眼于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培育我市银发经济特色产业。发挥我市老年用品制造业初具规模、电商物流服务业发达、文旅产业底蕴深厚等优势,如利用义乌国际商贸城、东阳横店影视等产业优势,重点培育发展养老照护服务、老年用品、医养康养等五大产业。
二是突出完善银发产业政策体系。针对基层反映的问题,重点在拓宽适老化改造、研发适老产品、创新智慧养老、强化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有关政策和措施,增加经营主体获得感。
三是突出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主要推动居家养老、老年健康、养老金融、老年文娱等方面创新发展,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养老事业产业融合。
主持人:目前我市老龄健康工作的基本情况怎么样?《行动方案》中关于“优化老年健康服务业态”的部署,主要是想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黄显来:目前,我市老龄健康工作在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老年健康服务方面,通过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和中医院普遍设置老年医学科、建成30家康复医院和护理院提供超过8500张床位,提升老年医疗服务能力,同时以“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并连续多年为十万余名老年人进行专项筛查评估;医养结合发展有序推进,已建成58家医养结合机构、床位超2万张,通过制定服务指引、开展质控及出台改革试点方案,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安宁疗护服务也扎实展开,依托市级安宁疗护中心和培训基地,推进标准化病区建设,并在基层医疗机构广泛推广,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累计培训超500名专业人员。
《行动方案》主要是建设“四大中心”,实现“四个全覆盖”,分别是市级老年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医养结合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推进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全覆盖、安宁疗护服务市域全覆盖、医养结合机构规范化服务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全覆盖。同时要加快建设老年病医院和康复医院。到2027年,实现全市100%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完成规范化建设,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6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医养结合机构数量达到65家以上。
B
服务体系优化升级 构建医养结合模式
主持人:在养老机构建设发展方面,将如何合理布局养老服务设施。
曹骑鹏:近年来,我市通过布局专项规划、实施“金享颐养”行动,已建成养老机构133家,包括认知障碍专区床位3000余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5%,共入住老年人1.38万人。为应对持续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个一批”行动。一是谋划一批项目,已初步规划“十五五”期间新建7个养老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以补齐市中心高端养老等服务短板;二是提升一批机构,按“兜底、普惠、市场”三类持续推动“金享颐养”行动,包括实现特困人员县域“一院供养”及扩大公建民营,如金东区福利中心,新增1000余个房间;三是打造一批品牌,在医养结合方面在7家机构试点“一床便捷转换”,并在旅居康养方面在浦江县着力发展“银发燕居”等品牌模式。
主持人:在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融合,以及将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方面,有哪些举措?
黄显来:近年来,我委先后于2022年联合11部门印发《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实施意见》,并于今年2月联合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出台《金华市医养结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着力构建专业化、联动式、基础型三类医养结合模式,逐步形成以公立机构为主体的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
一是发展“专业化模式”,推动医疗机构富余床位转型为康复、护理、养老床位,实现医养床位无缝衔接。目前全市已有12家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含今年新增4家),另有8家筹备转型,预计明年总数将超20家。二是构建“联动式模式”,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实现医养资源互补。目前全市118家养老机构已全部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三是夯实“基础型模式”,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医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居家安宁等服务;今年创新推出智慧化家庭病床,结合长护险与智能穿戴设备,实现数据实时监测,提升居家医养服务的精准性与经济性。
主持人: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行动方案》在“完善机构照护服务”方面的措施,将如何落实?
李峰:最迫切的需求是精准化健康照护、安全感与尊严保障、情感与社交连接。
《行动方案》对一线养老机构如何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一是提升服务专业性与标准化。通过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实“多评合一”机制,帮助机构精准掌握老年人照护需求,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同时,“金享颐养”品质提升行动和等级评定工作的推进,也将促进机构不断完善服务流程与质量标准。二是缓解人力短缺问题。通过探索“老青互助”“青年入院”等模式,开发大学生实习见习岗位,为养老机构引入年轻力量和新思维。例如,在市社会福利中心和护理院试点的“青银共生计划”中,已有超过5名社工专业大学生以服务抵扣住宿租金,有效丰富了院内老人的文体活动。三是提高社会认可度。随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完善和机构服务品质的提升,养老机构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将不断改善,有助于增强老年人及其家属的信任,促进机构健康发展。
主持人:我市对老年人认知障碍防治工作有什么考虑?
黄显来:已在全市建成25个国家老年人心理关爱点和2个国家老年期痴呆防治示范点。今年上半年,明确将建立覆盖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照护的综合防治体系,力争到2030年实现老年期痴呆防控知识公众知晓率、接受健康管理老人的认知功能初筛率、初筛阳性人群干预指导率均达80%。
具体包括三方面:
一是开展筛查与早期干预,构建由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共同参与的筛查干预网络,推进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认知功能初筛,2025年全市初筛人数目标达13万人以上,并对初筛阳性者转诊并开展健康指导与认知训练。
二是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能力,由金华市第二医院牵头建立认知障碍防治技术中心,统筹诊疗与培训工作,开展专项培训并推行“导师制”指导基层医务人员,今年已完成每家基层医疗机构至少1人次培训。
三是加强认知异常人群管理,通过双向转诊构建“筛查—诊疗—康复—随访”全病程服务体系,推动专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团队,指导开展随访管理,要求家庭医生对认知异常老人每年随访不少于4次,重度失智老人不少于12次。
C
关注老年人需求 引导推动产业发展
主持人:在推动鼓励企业研发、生产智能养老等老年用品方面,有哪些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
周迪:产业引导方面,《行动方案》指出,要推动功能性老年服饰、鞋帽及适老化家具、家电、厨房用品的研发设计;支持企业开发面向健康管理、心理慰藉与休闲陪护等场景的服务机器人;促进康复辅具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融合,推动助听器、矫形器、智能轮椅、康复护理床及中医康复器具等产品升级;拓展药食同源保健产品,鼓励企业发展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类保健食品深加工,加强再生医学、激光射频等抗衰老技术应用,推动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用于老年病诊疗,并依托铁皮石斛、灵芝、黄精、葛根等本地特色原料,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饮品、药膳、糕点等养生产品,鼓励药膳餐饮连锁化运营;支持金东区发展老年“彩妆+”产业,推动磐安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体验地。
扶持政策方面,市级层面出台《金华市大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意见》,引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县级层面,兰溪、东阳等地也制定配套生物医药政策,提供研发补贴、奖励等支持。
主持人:企业在开发适老产品时,最关注老年人的哪些需求?目前市场反馈如何?《行动方案》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哪些新机遇?
蒋罗辉:我们最关注老年人舒适性、安全性、易用性和个性化需求等。目前我们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银龄支具,市场需求旺盛,销售额有明显增加。
《行动方案》的出台正逐步推动产业与产品创新发展,我们将从三方面发力:一是针对老年人想用不会用、需要找不到、怕麻烦不敢试等问题,集聚科技助老产品,打造银龄辅具赋能平台,通过体验适用与精准选品,帮助老年人跨越使用壁垒。二是以老年人实际场景应用和改善机能退化为导向,定向研发个性化辅具,精准挖掘核心需求,开发真正适用、好用的整体解决方案。三是针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和家庭照料者普遍缺乏规范操作能力的问题,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支持和设备更新,拓展下游市场,推动康复辅具使用的规范化和实效性。
D
丰富养老金融产品 优化养老金融服务
主持人:《行动方案》中提到“养老服务消费券”和“智慧养老”等举措,请介绍一下相关政策。
曹骑鹏:养老服务消费补贴,是国家统一开展试点的工作,今年7月,在浙江省、山东省等7个地区实施。补贴对象是居住在本市被评估为中度以上失能的老年人;补贴标准是按消费金额的40%进行折算,居家养老和入住养老机构分别为每月最高500元、800元;补贴形式是入住养老机构的,按照每月缴纳费用进行折算(含床位费、护理费和伙食费),使用消费券可以按照最高不超过800元的实际消费额度进行抵扣;居家养老的服务机构提供居家上门护理,使用消费券可以按最高不超过500元的实际消费额度进行抵扣。申办流程: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按自愿原则,通过“民政通”微信小程序申领,老年人家属等可以协助代办。线上注册后,可通过“民政通”微信小程序预约“能力等级评估申请”服务,在完成评估、评估结果产生后,县级民政部门将及时受理审核老年人申请,对符合要求的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消费券。具体流程可以关注“金华民政”微信公众号,也可以电话咨询县级民政部门。
主持人:在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优化养老金融服务方面有哪些举措?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的进展和成效如何?
胡爱娟:近年来,人行金华市分行积极推动养老金融发展,主要从两大方面着手。
一是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体系,满足多元化需求。推动金融机构从“产品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型,构建涵盖储蓄、理财、保险、信贷等的全方位养老金融产品体系。包括推出“适老化改造贷”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改造;针对老年人低风险偏好,提供“薪福金”“安心存”等专属储蓄理财产品;并甄选终身保险、商业养老金、个人养老金等多种保险产品,以支持其养老资金储备与财富增值。
二是提升养老金融服务水平,增强老年群体获得感。线下,推动网点适老化改造,配备轮椅、血压仪、助听器等关怀设施,并为行动不便的客户提供上门服务。线上,优化手机银行与网银,通过放大字体、精简功能和语音交互提升易用性。此外,以农村金融服务站为中心打造村级移动支付服务圈,破除老年人支付壁垒。同时,探索服务新路径,打造“共好银色家园”等养老金融品牌,通过与政府、社区共建,提供专属金融、反诈宣传、文化联办等服务,全面提升老年人的体验感与幸福感。
今年5月,人行创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主要通过降低供给端成本,激发需求端活力,鼓励银行运用再贷款资金定向发放优惠利率贷款给符合条件的养老企业或项目,重点支持养老服务设施、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国家战略方向。政策出台后,人行金华市分行及时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将公办养老机构、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养老项目等清单推送给金融机构,组织召开金融支持提振消费政银企对接会,指导金融机构加强银企融资对接与政策宣传。截至9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已累计向812户市场主体发放符合再贷款口径的服务消费与养老贷款39.6亿元,其中,支持养老产业主体25户,贷款5.2亿元;8月末全市养老产业贷款余额13.4亿元,同比增长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