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采写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不朽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此后又再写、三写焦裕禄,他就是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
青山依旧在
磐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黎明 潘辉 陈马啸 记者 洪蕊 卢嘉乐 文/摄
奔腾浩荡的九曲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拐了最后一道弯。
这里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生前战斗过的热土,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
半个多世纪前,同样是在这片土地上,“人民记者”穆青带领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采写推出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的感人事迹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和一份份报纸传遍大江南北,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形象,鲜活地矗立于天地之间,铭刻在人民心中。
金秋十月,金华市青年记者探寻红色新闻文化印记活动采访组循着穆青的足迹,走进兰考县,感受一代新闻人如何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树立起时代的楷模,也见证这份精神在新时代新闻工作者中的传承与延续。
七易其稿
让焦裕禄精神穿透时空
一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一把破旧的雨伞、一双打满补丁的胶鞋……在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内,这些焦裕禄生前使用过的物品静静陈列在展柜中。众多参观者驻足细看,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一心为民的好书记隔空对话。
“1966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全文刊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口播,焦裕禄的事迹传遍全国……”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讲解员侯玉婷的声音缓缓响起,将我们的思绪拉回那个特殊的年代——
1965年12月,是时,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共和国经济开始进入复苏时期。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穆青的脑海中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该怎样将蕴含于人民心中那种打不垮、压不倒的精神,通过报道播撒到每一个建设者的心头?为了找到一个突破口,穆青决定到自己熟悉的故乡河南去。这片土地历史上饱受水旱灾害,他坚信在这里一定能找到打动人心的新闻素材。
抵达河南后,根据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提供的线索,穆青得知,在豫东兰考县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开展除‘三害’斗争活活累死”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彼时的兰考,因连年沙荒、盐碱、内涝,成为豫东重灾区中的“黑锅底”,群众生活困苦不堪。
讲解员侯玉婷介绍了当时采访的场景:穆青抚摸着焦裕禄留下的三件遗物——一双旧棉鞋、一双破袜子、一把破藤椅,悲恸得不能自持,眼泪抹了一把又一把。他对冯健和周原说:“焦裕禄就是一代共产党员的典型!我们一定要把他的事迹原原本本写出来,让人们看看咱们共产党的干部是怎么舍生忘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
在随后的采访中,他们赴焦裕禄到过的韩村、张庄等地,访问一些受过救济的群众,努力还原焦裕禄生前那些感人至深的画面:焦裕禄用钢笔顶着肝痛坚持工作,冒着风雪走访贫困农户,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惦记着兰考的麦子长势……这些细节,后来都化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中最动人的文字。
其中一段关于焦裕禄抱病工作的细节描写更是直击读者心灵——“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靠椅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如今,穆青笔下的那把藤椅已成为国家二级文物。
为了让报道更精准、更有力量,穆青等人回北京后又对这篇报道反复推敲修改,先后七易其稿。《穆青传》记录了穆青回忆修改稿子时的情景:“满脑子都是他(焦裕禄),耳朵里回响的是他的声音,眼睛里看到的是他的形象,如痴如醉。”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由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三人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并配发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当天上午10时播发了由著名播音员齐越录制的这篇通讯。电波发出后,焦裕禄这个名字迅速传遍全国,一时间,山河动容。《人民日报》又相继发表《要有更多这样的好干部》《最可贵的阶级感情》等7篇社论,指导各地认真学习领会焦裕禄精神,迅速在全国掀起第一次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高潮。
再访兰考,践行“勿忘人民”初心
10月的兰考,秋意渐浓。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焦桐粗壮挺拔。
这棵焦桐曾出现在穆青的报道中。在1990年穆青、冯健、周原重访兰考后撰写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里,穆青这样写道:“1963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那棵麻杆粗的幼桐,已经长成双人合抱的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自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后,穆青就与焦裕禄这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兰考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朱恒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穆青又先后六访兰考,用心体会民众需求,用笔弘扬优秀基层干部的榜样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各种新问题、新矛盾随之而来,群众反应十分强烈。1990年春,穆青、冯健、周原三名已退休的老记者决定到基层再寻找一个典型,但下去转了一圈,发现人民依然对焦裕禄念念不忘。1990年5月,在焦裕禄逝世26周年之际,年近七旬的穆青重访兰考。
关于这段历史,在《穆青自述》中这样描述:“1990年写的《人民呼唤焦裕禄》,是个政治题目。干群关系紧张,有些地方重新学习焦裕禄,重新树立焦裕禄的形象。我们这三个老头又在北京坐不住了,我们又要下去找新的典型。结果下去,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白天看,晚上召开座谈会,群众反映的都是干部的作风问题,群众都怀念焦裕禄,说现在同样缺少焦裕禄那样的好干部。”
《人民呼唤焦裕禄》发表在1990年7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文中,穆青高度肯定了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一张蓝图绘到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严厉抨击了一些党员干部贪污、腐败及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
1994年5月11日,在焦裕禄逝世30周年前夕,穆青、冯健、周原三名老记者第三次联手写下《焦裕禄精神长青》一文,并发表在《河南日报》上。文中引用欧阳修“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和鲁迅“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里,那就真真地死掉了”的名言,高度颂扬焦裕禄精神的不朽。
时至今日,我们再读这三篇文章,依然能感受到穆青等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如《人民日报》2014年4月1日的评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品读〈人民记者穆青传记〉》中说的,“焦裕禄已不再是一个名字,他已超越了一个具体的典型,成为今天、明天‘为人民的象征’”。穆青也以他“勿忘人民”的责任担当,无愧于“新闻界的焦裕禄”这个光荣称号。
精神永存,新闻薪火代代相传
“穆青同志曾说,新闻工作者要‘勿忘人民’。这句话,一直刻在我们兰考县融媒体中心每个新闻人的心里。”在兰考县融媒体中心,负责人李金雷向采访组介绍了他们传承焦裕禄精神、学习穆青新闻理念的实践。
“我们不仅要做传统的新闻,还要运营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用群众喜欢的方式传播兰考声音。”李金雷说,这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离不开“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这正是从穆青采写焦裕禄事迹的经历中汲取的智慧。
当年的焦桐历经沧桑,英雄的事迹常写常新。2024年5月,兰考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新华社河南分社,推出12期系列专访视频《我眼中的焦裕禄影像志》。团队通过走访挖掘几十名与焦裕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亲历者,让他们讲述当年的所见所闻和感人故事,并创新采用海报扫码的新媒体产品形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穆青同志用一生践行‘新闻为人民’的理念,写出影响几代人的经典报道。我们作为兰考的新闻工作者,更有责任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新时代兰考故事,让焦裕禄精神在新征程上焕发更耀眼的光芒。”兰考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中心副主任李春亮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站在焦桐树下,微风拂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述说着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精神传承。采访组的一位年轻记者感慨道:“以前在课本里读穆青的报道,总觉得那段历史离自己很远。今天站在焦桐树下,走过穆青来时的路,才真正明白‘脚力’对于新闻人的意义——只有真正走进群众、贴近大地,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
2003年10月11日,穆青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正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结尾处,他为焦裕禄这样写道:“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穆青亦是。
记者手记
时代永远需要人民的好记者
时代永远呼唤焦裕禄,也永远需要穆青。
在焦裕禄纪念园,我们看到了穆青笔下的那把藤椅。右边扶手下方的窟窿,比想象中的还要大、还要深。边缘的藤条已经磨得发亮,保持着61年前最后的形态。我们站在藤椅前,忽然理解了穆青为什么要把这个细节写进报道——不需要任何形容词,只是如实写下它的样子,就让一个鞠躬尽瘁的县委书记形象,在千千万万读者心中活了起来。
更让人触动的是,穆青在之后的岁月里,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兰考,根据不同时代的呼声,续写人民干部焦裕禄的故事。
反反复复地书写,是因为内心的牵挂。穆青用他的一生,回应着这种呼唤,守护着这种精神。他不仅在记录一个榜样,更是在回应每个时代“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干部”的深刻命题。
如今的兰考,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昔日的荒沙丘已披上绿装。焦裕禄当年“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的目标,已然成为现实。站在这片焕然一新的土地上,我们更加理解了穆青他们当年写作的意义。他们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迹,更是一个时代的脊梁,一种精神的标高。这种精神,并不会因为物质的丰裕而褪色,反而在时代的变迁中,愈发彰显出其穿越时空的价值。
新闻不仅是记录已经发生的事,更是点亮未来的火光。这火光,从穆青的笔尖燃起,从焦裕禄的生命燃起,也将继续照亮新时代每一名新闻工作者脚下的路。
指导单位: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中共金华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华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
协办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红旗出版社
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