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文脉春秋》播出金华故事
观众热议文化传承
记者 赵如芳
文风兴盛地,江南小邹鲁。10月28日晚6时20分,众多金华人或守在电视机前,或打开央视频,收看央视综合频道(CCTV-1)的《文脉春秋》栏目。本期栏目聚焦金华,讲述历史底蕴,梳理文化脉络,婺州古城、八咏楼、万佛塔、酒坊巷、考寓、火腿、白沙溪、诸葛八卦村、鱼鳞图册、婺剧、小商品等元素悉数登场,勾勒出金华“经世致用,务实创新”的精神特质。
金华观众在兴奋之余,希望有更多人能爱上金华,更多力量能投入金华文脉的发掘、研究中。
科学课上了央视
高大上
“大家看,这段古城墙啊,它600多年了,至今屹立不倒,它结不结实?”“太结实了。”
这是环城小学老师黄贝给二(5)班的学生上科学课的一幕,讲述的是城墙“黏合剂”里的“软钢筋”——苎麻,将它加入石灰中,可以让墙体更加结实牢固。
这段城墙位于环城小学内,系明月楼的一部分,墙上长有蕨类、构树、苎麻等植物。黄贝根据这些植物的特色设计课程,孩子们都很喜欢。
今年5月,《文脉春秋》栏目组来到环城小学,黄贝建议拍摄苎麻课。10月28日晚,看到自己的课堂被搬上央视,她觉得很高大上。已读三年级的学生看到电视里的自己,都很兴奋。三(5)班的张佳言说,她会记得这堂城墙上的科学课,也会记得老师讲的一句话——城墙不是冷冰冰的石头,而是有故事、有智慧的“老师”。
“于我而言,这次录制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实践升级。古城墙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地藏着多少未被挖掘的智慧,而他们,正是这些智慧的新一代传承者与发扬者。”黄贝说。
可能是金华考寓
第一次上央视
“考生来赶考的时候,它(住房)的空间也很小,只有一张床、一张椅子、一张桌子,但是它的窗户很大,因为复习赶考需要采光。”
节目里,金华市博物馆原馆长徐卫侃侃而谈,讲述着古代版“助学福利房”——考寓的功能和特色,永康考寓、徐家古里、湘岩试馆一一呈现。
徐卫介绍,《文脉春秋》栏目组想体现婺州古城与文化的联系,突出婺州古城的活化利用主题,恰好这几个考寓都符合要求。在徐卫印象里,这可能是金华考寓第一次上央视。“这些年,婺州古城在保护与开发方面做得不错,但从旅游角度来说,需要多宣传,此次上央视能让更多外地人了解金华。此外,古城还有很多故事值得发掘、展示。”徐卫说。
节目里,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吴远龙走在婺州古城的饼街,介绍东晋永嘉年间北方士族南迁带来的影响——面食技艺在金华得到发展。在吴远龙看来,这能体现金华文化的包容性,央视的关注,能让金华文化走得更远。
安静下来
潜心研究
“东汉至三国时期,人们在金华古城上游的白沙溪采用‘以潭筑堰蓄水,开渎引水灌田’的技术模式,陆续建成绵延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梯级水利工程体系……”
听说《文脉春秋》有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内容,婺城区琅琊镇初级中学老师周胜明满含期待地观看,看完之后觉得关于白沙溪的介绍有点短,后来听说有三四十秒,又觉得不算短。深爱白沙溪文化的他,近7年查阅大量资料,还沿线实地走访,梳理出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变迁史,搜集了100多首关于白沙溪的诗歌,近期又与白沙文化的多名爱好者一起考察“白沙溪七十二小堰”。“这是我们的家乡,发掘、研究家乡文化责无旁贷。”周胜明说。
栏目组还走进诸葛八卦村,拍摄了孔明锁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诸葛文仓。诸葛文仓已记不起这是他第几次上央视,只记得录制过程挺顺利。和往年一样,诸葛文仓今年多次到外地展示孔明锁制作技艺,今年10月,他到过杭州、永康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鼓励游客参与挑战,只要能将木头拆散再组合起来,就能获赠一把孔明锁。遗憾的是,参与者众多,挑战成功者少之又少,很多时候,一把锁都送不出去。“了解孔明锁,需要有空间思维,更需要安静下来。”诸葛文仓说。
安静下来,潜心研究,金华的文脉春秋应该会写出更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