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综合

0.02毫米生死线!一个齿轮的“头发丝战争”

策划:许新云 文字:俞萍 胡晨歆 摄影:姜岚

投资258万元、550万元、1900万元……在30多年前的账本上,这些无疑是令人瞠目的巨资。浙江汤溪齿轮机床厂(下称老汤齿)的老厂长张适秋,至今仍能清晰地记起每笔投资的去向。这并非简单的财务记录,而是一段关于老汤齿如何将真金白银砸向“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硬核往事。

叫板:“不信比比看!”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机床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1991年在全省机械博览会上,老汤齿在自家展位上打出了“不信比比看”的醒目标语。“我们当时带了三款主力产品前往杭州机械大厦参展,分别是CY6140A车床、东风EQ140盆角齿和多功能工具机。”张适秋回忆,那句豪气干云的“不信比比看”,吸引了包括时任省领导在内的众多参观者驻足。

这份底气不是凭空而来,背后是三十年如一日对技术和质量的坚守。

“比比看”的底气,首先来自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1987年,刚大学毕业的陈丰土进入老汤齿时,便被这里雄厚的技术力量所震撼:“仅技术部就有50多人专攻设计与研发,分布在全厂十多个车间的技术员总数也达到同等规模,整体技术团队突破百人。”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各车间的技术力量可以根据生产任务灵活调配、联合攻关,这种协同能力在当时的企业中实属罕见。

机床行业技术壁垒高,尤其是齿轮加工设备,不仅结构复杂,对精度要求更是严苛。老汤齿的技术人员硬是靠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相继试制出了刨齿机、滚齿机、磨齿机等多款齿轮机床产品。这些设备不仅满足了自身生产需求,更为金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CY6140A车床不论是刚性、精度,还是适用性、操作便利性,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张适秋说,LG1643H车床还出口到了美国。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厂里逐年加大的研发投入,持续用于生产线改造和先进设备引进。

与此同时,老汤齿尤其重视技术传承。老师傅带徒弟,传授的不仅是技艺,更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每个新进厂的工人都要经过严格培训,从最基础的识图、测量开始学起,确保基本功扎实可靠。

铁腕:“不行就砸掉!”

在老汤齿,质量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1984年,老汤齿开始推行“QPES质量否决制”。这个听起来有些拗口的制度,在实际执行中毫不含糊。它的核心思想很明确:质量不达标,一切免谈。

“一个齿轮要经过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张适秋回忆,当时有一批特殊的左旋螺母产品,因为忘记标注,被习惯性做成了右旋螺母,导致整批次产品报废。这件事在厂里引起很大震动,也让所有人深刻认识到质量管理的严肃性。

“QPES质量否决制”规定,若出现类似质量问题,责任车间将被扣除当月奖金的一半甚至全部,车间领导也将被扣除1至3个月的奖金。

“车床的尺寸、公差、噪音等指标若不在标准范围之内,不是砸掉报废就是重新返工。齿轮啮合误差必须小于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张适秋说,起初有工人抱怨“质量否决制是横生枝节、多找麻烦”,但很快大家就尝到了甜头——过硬的质量带来了更多订单和实实在在的效益。老汤齿不仅成为华东区域精密机床配件维修点,其主导产品EQ140汽车变速器总成及配件还被评为机械工业部部优产品,畅销全国并成功打入第二汽车制造厂。

到1985年,老汤齿实现利润204万元,较1983年增长近九成。全厂上下积极参与QC(质量控制)活动,各车间成立QC小组,定期研讨质量改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蔚然成风。

(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手记

传承:

不是说说的!

受宏观环境影响,老汤齿退出历史舞台,但用铁锤砸出的0.02毫米质量鸿沟,让老汤齿人对“质量即生命”的敬畏感愈加坚定。

走进由老汤齿改制而成的浙江汤溪齿轮机床有限公司(新汤齿),零件制造车间的墙上贴着那句颇有年代感的标语:“态度决定一切、品质成就辉煌”。这些标语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清晰可见,无言诉说着老汤齿人对质量和技术的执着追求。

“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是工业母机,容不得半点将就。”陈丰土如今是新汤齿的总经理,他身后的车间里,正在组装的已不再是当年的传统机床,而是代表着现代制造水平的各类数控车床。公司坚持将每年营业收入的8%以上投入研发,这不仅是对老传统的延续,更是面向高精度、智能化工业母机新赛道的主动进击。厂里生产的CK平床数控车床、TCK新一代平床数控车床、HC斜床身卧式数控车床以及CGK专用数控车床,每一款机型都是新汤齿对精准二字的新诠释。“我们要用一流的硬件为每一台机床的品质筑牢根基。”

老厂的账本已然泛黄,但昔日砸向技术的决心、和一根发丝较劲的“偏执”,以及一双双拒绝“差不多”的手掌,已凝成不灭的星火,跳动在一台台崭新的工业母机之中,在国家制造业的基底里,续写着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