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综合

从300亩荒田到千万级智慧粮仓

他让泥土里长出“黄金”

记者 俞夏冰 文/摄

金西的秋日,万亩稻田翻涌着金色的波浪。35岁的金华开发区罗埠镇香取农场负责人钟涛站在田埂上,皮肤是阳光亲吻过的深麦色。他俯身捻起一穗稻谷揉搓,饱满的籽粒簌簌落在掌心。“你听这声音,多像碎金子。”他笑着说。七年前,这位早稻田大学机械工程硕士扔掉名企录用通知回到家乡时,没人想到这片贫瘠的沙土地真能长出“黄金”。

2016年,钟涛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综合机械专业毕业,回国回乡当起了农民。从那开始,他积极推动家乡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为农田配齐了耕田拖拉机、收割机、烘干机等设备,并考取了相关操作证,实现了区域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

拒绝跨国企业橄榄枝

“以前农民是一个阶级,现在是一个职业。”钟涛说,在他看来,农业走向现代化的转变之一就是观念的转变。刚毕业时,不乏跨国企业向钟涛伸出橄榄枝,但相较于办公室格子间的工作环境,他更倾心于一望无际的田野劳动。

“在日本留学期间,我看到当地农业的现代化水平高,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率跟产量都更可控。”钟涛说。做农业并非一时兴起,他出生在金华开发区罗埠镇罗埠三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童年记忆里满是稻田的清香和父母劳作的身影,而用上现代化的设备、方法种田,就可以不用那么辛苦。

当钟涛把“回国种地”的想法告诉家人和朋友时,几乎所有人都投来了反对的目光。“一个留学生去种地,太浪费学历了!”“种地的话,书都白读了。”类似的质疑声不绝于耳,父母更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面对重重阻力,钟涛却异常坚定。“农业是立国之本,现在老一辈农民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农业的发展需要年轻人注入新的活力。我学的是机械专业,正好能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农业现代化上,这不是浪费学历,而是让知识有了用武之地。”最终,父母被他的执着打动,选择支持他的决定。

摸清现代化农业门道

回国第一年,钟涛没有急着从事生产,而是去了很多农业特色生产区,寻找农业振兴的路子,跟着老农学习插秧、施肥、田间管理,了解农业生产、销售现状。他走遍江苏、山东、黑龙江等多个农业大省,先后走访了数十家现代化农场。从南方的水稻种植基地到北方的小麦产区,每到一处,他都虚心向当地的农业专家和种植大户请教,详细记录不同地区的土壤特点、种植模式和机械化设备的使用情况。在江苏的一家全自动机械化农场,他看到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系统、自动化收割机协同作业,一天就能完成数百亩农田的管理,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走农业机械化道路的决心。

“那一年的考察,让我打开了眼界。”钟涛说,现代化的农业需要很强的专业性,而农民作为一份职业,需要将专业知识用得恰到好处。“除了观念的转变,农业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买几台机器,而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种植体系。”

2017年,钟涛在村里流转了300亩水田,成立了香取家庭农场。“刚开始种植水稻的时候,一些先进的机器设备还没有广泛运用,很多时候都是靠劳动力辛辛苦苦干出来的,辛苦不说,产量也不高。”钟涛回忆道。7月的金华,骄阳似火,为了尽快掌握种植技巧,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从插秧、施肥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为了让农业告别体力的限制,钟涛率先引入背负式喷洒机与开沟机,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产量也实现质的提高。随着技术日益熟练,他开始着手推进农业的机械化进程。他拿出积蓄,陆续购置了耕田拖拉机、收割机、烘干机等现代化设备。为熟练操作,他专门参加培训并考取相关证书。

如今,农场从播种到烘干全程机械化。“以前人工插秧,300亩需十几人忙一周,现在用插秧机,两人两天就能完成。”钟涛介绍,农场规模也从300亩扩展到1500多亩。今年,农场还新增了几台烘干机,能在农忙时派上更大用场。

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同时,钟涛还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罗埠镇的土壤以沙性土为主,保水保肥能力较差,而且传统的双季稻种植模式下,农田在冬季会处于闲置状态,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022年,钟涛主动联系金华市农科院和浙江大学专家,合作开展轮作模式试验。专家们根据当地土壤与气候,制订了“油菜+早稻+晚稻”“油菜+早稻+小萝卜”等方案。轮作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能改善土壤质量。比如油菜秸秆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

推广初期,周边农户心存疑虑,担心影响水稻产量。2022年冬天,钟涛先在300亩稻田试种油菜。次年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吸引游客前来,那年早稻产量比往年增加5%,农户们亲眼见证了轮作的优势。随后,他又试种小萝卜、秋大豆等作物。小萝卜生长周期短、需求大,一亩能赚2000多元。秋大豆与水稻错季生长,充分利用土地。

此外,他还同时引进多个优质水稻品种试种筛选。今年7月,他培育的晚稻秧苗“金早645”长势喜人,该品种具有抗高温、大穗、分蘖能力强等优点,长到20天左右即可栽种。为带动农户,他经常组织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我希望把经验分享给更多人,带动大家发展现代农业。”钟涛说。为解决农户“晒粮难”,他扩建烘干房,除自用外还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

他还主动帮周边种粮大户申报农业项目,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利用人脉联系收购商,助农户卖好价钱。“农业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事业,我会一直坚守在这片田野上,不断探索创新,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看到农业的潜力和希望。”钟涛望着一望无际的稻田,眼中满是坚定和憧憬。

从泥土中生长出的未来

夕阳给粮仓镀上金边时,钟涛抚摸着新投产的稻米加工线。全自动设备每小时处理5吨稻谷,真空包装的“罗埠霜降米”直供沪杭高端超市。粮仓深处,他珍藏的早稻田大学毕业证书锁在玻璃柜里,旁边挂着沾满机油的农机维修证——这是属于新农人的“双学位”。

“很多人问留学值不值。”他抓起一把稻谷任其从指缝流泻,“日本教授说农业是‘朝阳中的夕阳’,我说在中国,农业是朝阳中的朝阳!”

远处传来年轻人的欢笑声——浙大农学院的研学团正在田埂上直播。无人机群掠过稻田,在晚霞中洒下智慧农业的火种。钟涛弯腰抠起一块泥土轻嗅,七年前那片贫瘠的沙地,如今已散发着黑土地般的油润清香。这香气飘过劳动者惊喜的笑脸,飘过智能农机闪烁的指示灯,飘向更远的、正在蓬勃生长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