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对非出口额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金华对非经贸合作展现强劲活力
记者 陈浩洋
金华是浙江乃至中国对非合作交流的“桥头堡”。
近年来,金华积极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等倡议,积极拓宽对非贸易渠道、持续深化对非投资合作,双方经贸合作展现强劲活力。
数据显示,金华与非洲所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20.9%;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3万名金华籍商人长年在非洲经商办企业,且数量还在增长;截至10月末,金华登记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来自非洲国家的企业有2420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贸易蛋糕越做越大
对非贸易是金华对非合作的特色所在。据金华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金华对非洲进出口总额为1192.8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出口1114.9亿元,同比增长27.5%,占全省对非出口总额的41.1%,占全国对非出口总额的9.5%,规模继续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中国制造”从金华走向非洲——
8月29日,义乌品牌出海集合店(Yiwu Selection)海外首店在肯尼亚内罗毕开业。
在这家约1000平方米的集合店里,货架上陈列着来自创艺、古梵驰等20余个义乌本地优质品牌的数千款产品。肯尼亚采购商普里·尼奥卡比说,以前要去中国才能找到这么集中的高品质货源,现在家门口就有了。
从“产品出海”走向“品牌出海”,这是金华推动对非贸易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华把对非贸易作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突破方向,不断拓宽对非贸易渠道。
通道越来越畅。今年7月,首票“义乌—宁波—舟山—非洲”多程联运模式的转关物流通道成功打通。在新模式下,出口货物搭乘海铁联运班列直达宁波铁路港站,由专用集卡直送甬舟码头,经海关验封后即可快速装船出运,场地周转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物流成本降低超10%,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支付更加便捷。今年3月,义支付推出非洲本币收款服务,首批已实现尼日利亚奈拉的收款支持,后续还将陆续上线十余个非洲国家的币种服务;稠州商业银行推进非洲小币种结算业务,今年新增包括尼日利亚奈拉、南非兰特、赞比亚克瓦查、安哥拉宽扎和肯尼亚先令在内的5个币种,提升中非贸易资金流转的效率和便利性。
非洲产品通过金华走向全国——
今年9月,在“国情教育第二课堂”创在“浙”里主题活动中,来自22个国家的46名留学生走进义乌。在国际商贸城看到非洲文创、雕塑、干果等商品时,津巴布韦留学生诺蓝图说:“我没想到义乌的一家店铺竟能连接世界。在义乌买卖全球商品,这太神奇了。”
依托自贸试验区、综保区及专业市场、物流枢纽的优势,金华对非贸易繁荣活跃,逐渐成为非洲商品在中国的集散中心。
今年1—9月,金华自非洲进口77.9亿元,占全市进口比重的8.5%。进口货物中,既包括干果等非洲特色优势商品,也包括未锻轧铜及铜材、木材、废金属等资源类产品。
产业联动越来越深
今年9月,第37届埃及开罗撒哈拉国际农业博览会开幕,浙江四方进出口有限公司、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义乌市索非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金华农机企业,带着智能播种设备、手扶拖拉机、农业AI控制平台等核心产品与解决方案,勇“闯”非洲市场。
“非洲农业机械化率不足20%,这是万亿级蓝海。”金华市对非经贸商会秘书长季拥民说,随着浙江(金华)农机出口服务中心开始运营,以及集仓储、展示、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海外服务仓投入使用,今年金华农机的“出海”步伐越来越快。
数据显示,今年1—8月,金华农机出口25.4亿元,同比增长27.4%。季拥民认为,现代化农机是一个载体,先进农艺、优良品种、本土化人才的输出将紧随其后,为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提供不竭动能。
着眼于非洲工业化巨大潜力和农业现代化现实需求,越来越多金华企业选择“出海”非洲,真金白银加码投资,共同促进产业升级。
义乌人黄云丰在非洲创业多年,在安哥拉建有8个农场,面积达300万亩;浙江八咏建设集团业务涉及非洲多个国家,埃塞俄比亚公路项目施工正如火如荼;金华企业家在加纳、几内亚、喀麦隆等非洲国家投资建设水泥厂,实现全产业链运营……
近年来,金华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持续深化投资、基建等多领域、深层次合作,全面探索中非产工贸一体化合作新模式。今年6月,在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产业与出海非洲研讨会上,中非技能创新工坊成立。该工坊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非洲的科技创新合作,赋能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
同时,金华也不遗余力优化营商环境,将更多非洲客商“请进来”。
近三年,非洲投资人在金投资企业总量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末、2023年末、2022年末登记在册的企业数分别为1956户、1598户、1263户,分别同比增长23.72%、26.52%、10.20%。
经贸往来越来越密
贸易增长曲线的背后是两地越来越密切的经贸往来。
一方面,金华企业积极“走出去”。
今年9月,第九届中国—南非贸易博览会在约翰内斯堡开幕。展会期间,“金华品牌丝路行”活动同步举行,64家金华企业参展,主要涉及纺织服装、家居用品、电动工具等领域。
据统计,金华参展企业3天累计接待采购商6800人次,达成意向采购金额5200万美元。金华市吕鸽科技有限公司主营儿童裙装,公司负责人张雪平说:“这次南非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地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旺盛需求,公司接下来将加大力度,积极开拓非洲市场。”
市贸促会负责人表示,企业“走出去”将进一步拓宽金华与非洲的经贸合作渠道,切实推动双方在经贸、科技、农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另一方面,把非洲客商“请进来”。
9月28日至29日,来自南非、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等22个非洲国家的100余名采购商走进金华,与五金用品、建材、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近200家企业开展“一对一”洽谈,精准匹配非洲发展需求与金华制造优势。
随着非洲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升级需求凸显,中非经贸合作正从传统商品贸易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位于义乌的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非洲市场积累了成功案例,如埃及Abydos光储项目、赞比亚CEC河畔太阳能光伏项目、刚果(布)首个光伏发电及垃圾焚烧发电站项目等。
“非洲正处于能源转型的关键阶段,对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光伏产品需求很大。”非洲采购商们纷纷表示,希望借鉴晶澳在高效组件生产、成本控制及项目运维方面的经验,推动非洲光伏产业从设备进口向本地化制造升级。
经贸合作在常来常往中实现互利共赢。“中国经济和非洲经济的互补性非常强,双方合作能精准对接彼此发展所需。”南部非洲上海工商联谊总会会长查勇表示,中国成熟的制造业体系能帮助非洲补齐工业短板,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不仅能推动非洲工业化进程,也能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从贸易合作到产业共兴,金华对非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尤其是连续举办7年的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及系列活动,规格不断提升、影响持续扩大,成为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深化贸易往来、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