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研学藏着“成长课”
东阳外小让国际理解教育“活”起来
记者 黄娇丽 通讯员 包芸珂
“当国外的老师抱着吉他弹出《海阔天空》的旋律邀请我合奏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音乐真的是无国界的语言。”10月28日,东阳市外国语小学体艺馆内掌声阵阵,学生葛胤诚站在台上,将在澳大利亚研学的惊喜时刻讲给台下1900余名师生听。
当天,13名“小使者”轮流分享研学故事,从悉尼歌剧院的“贝壳”奇观到澳大利亚课堂的彩球互动,从寄宿家庭的暖心早餐到街头“靠左走”的小插曲,一个个鲜活细节勾勒出学校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生动实践。
东阳市外国语小学秉持“做文明人、做现代人、做国际人”校训,自2018年推出国际研学以来,如今已构建完整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以及“行前培训—行中体验—行后总结分享”的全流程模式。在该校,国际交流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场有规划的成长任务,学校自主研发的“探索世界小公民”课程,早已为学生搭好清晰的学习框架。
行前一个多月,老师们就把澳大利亚的文化、安全知识等带到趣味课堂。制作异国文化规则手册、开展安全应急模拟、罗列物品整理技巧……七大课程模块覆盖行前准备、生活适应、学习探索,将“未知挑战”转化为“有序任务”。该校副校长马黔雷说:“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世界,而不是只当‘观光客’。”
“出发前,老师用动画短片讲澳大利亚礼仪,教我们基本的礼貌用语等英语短句,连整理行李都练了好几遍。”回忆起暑期研学的准备,学生何亨誉分享道。“不仅孩子学,我们家长也有任务。”一名学生家长说,学校设计亲子共学,比如和孩子一起查澳大利亚家庭的育儿理念。“原来我是担心过度的家长,现在更愿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抵达澳大利亚后,课程里的知识点全变成可触摸的体验课。在格蕾丝路登小学,STEM课上,学生们边量植物高度边记录:“以前听理论,现在动手找答案,非常有意思。”大操场上的球类运动,校园里的攀爬设施,“帐篷阅读区”“小沙发”组成的温馨图书馆……这样的校园文化让研学的学生们印象深刻。
在寄宿家庭中,学生们适应环境的变化,收获了爱与成长。陈思安同学在包容中收获英语表达的底气:“就算说错,寄宿家庭的妈妈也会耐心纠正鼓励,到后来我已经能流畅用英文分享学校的趣事了。”这份自信也让她返校后学习英语更有动力。金添同学学会了独立分类叠衣服、卷袜子等,改掉了坏习惯。
行走学习拓广度,悉尼歌剧院的“贝壳”设计、堪培拉皇家铸币厂等让学生们开阔了眼界。街头“靠左走”的小插曲,也让学生们明白不同文化下的不同规则。
研学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新起点。回到学校,老师们把澳大利亚研学的素材补充进校本课程,新增澳大利亚校园规则动画课、开发STEM植物测量任务包、拓展跨文化沟通内容,让跨文化教育更有深度、成长更可持续。
更让人期待的是,东阳外小和格蕾丝路登小学结成“姊妹校”,启动教师互访、学生笔友计划和在线联合教研。“国际理解教育不是‘高大上’的理念,而是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拓宽视野、学会尊重、自主成长。”校长葛敏辉说,未来该校会继续优化课程,让更多孩子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成长为有格局、有担当的“世界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