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3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浦江新闻

打破“围墙”育人

浦江校家社携手共赴成长之约

第八届长三角家校合作交流会开幕式现场

记者 叶赛丽 文/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育人合力,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近日,在浦江县举行的第八届长三角家校合作交流会上,浦江县多所学校展示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经验启示。

近年来,浦江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在校家社协同治理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从“合和”共生到契约共守,再到健康共护,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探索根植于当地深厚的“江南第一家”家文化,并赋予新时代内涵,作为协同育人的文化之魂。通过以“六大素养”行动为纲领,系统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打造特色项目,引导家长从“随性陪伴”走向“精心共育”;构建“1+20+N”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打通资源壁垒,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目标同向、合力育人的良好生态。

浦江县第四中学

以文化为魂

打造“教育合伙人”

家长不是教育的旁观者,而是与学校并肩的合伙人。近年来,浦江县第四中学构建“四中教育合伙人”协同育人模式,通过理念、机制、实践的全方位融合,有效破解家校壁垒,凝聚育人合力。

理念先行,重构家校关系。学校以“合和”文化为精神纽带,把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等六大核心素养确立为家校共育目标。通过“家长驿站”“共育沙龙”等载体,使“学校如沃土,家庭如阳光”的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并制定《家校共育六大素养共识手册》,推动家校从认知认同走向行动共识。

机制创新,畅通共育渠道。为保障沟通顺畅,学校构建“线上+线下”双轨机制。线上打造钉钉服务平台,定期推送家庭教育案例,并开展直播讲座,实现教育理念即时传达。线下完善“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通过组织定期会议与“家长开放日”,切实保障家长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资源整合,实现双向赋能。学校深度开发家长资源,组建“家长讲师团”,开设非遗、书法等特色课程,同时搭建经验分享平台,汇集优秀育人案例形成《家校共育案例集》,为更多家庭提供可借鉴的范本。

特色实践,促进素养落地。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打造“35分钟精讲点拨,10分钟拓展实践”的高效课堂模式,并设计校本分层作业体系,实现“轻负高质”。在体劳融合方面,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校构建金字塔培养体系,同时建立“教练—班主任—家长”三方沟通机制,实现学生运动与学业平衡。

浦江县实验小学

以校家社有约

构建育人“教联体”

近年来,浦江县实验小学以契约精神为文化基石,围绕“家校有约”核心理念,通过“教育人有约、活动有约、资源有约”三大路径,构建“教联体”育人体系,推动学校、家庭与社会从“我们不一样”的起点,走向“我们都一样”的成长愿景。

教育人有约,激活育人共同体的“核心引擎”。学校着力推动家长、教师、学生三类主体的角色转型与能力提升。在“约家长”方面,学校系统实施“家长指导力”提升工程,策划丰富的活动,引导家长从“自然父母”成为孩子们的“成长合伙人”。在“约老师”层面,学校构建“育人动车组”模式,通过集体研讨真实教育案例,打破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协同解决问题的教育合力;“约学生”通过搭建轻松平等的交流机制,建立双向奔赴的师生关系,让教育在信任与倾听中自然发生;“约大师”鼓励教师参加培训,请教育名家进校与教师交流,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活动有约,打造协同育人的“实践场”。学校以各类主题式、契约化活动为载体,将育人目标融入实践体验。“亲子约读”通过八点共读契约营造家庭阅读氛围;“爸爸篮球赛”以赛事凝聚“父”能量,树立榜样形象;“全员嗨翻天”活动每年举办大型亲子创意盛会,激发家校共创活力;研学实践通过拟定公约、沉浸体验与成果展示,拓展学生能力边界。此外,通过“最美家长”评选等活动,持续传递协同育人的榜样力量。

资源有约,拓展协同育人的“生态圈”。学校积极链接社会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育人生态,在场地方面,与县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共建课程,实现“课堂进场馆”;在人力方面,邀请各界专家、社区达人走进校园,开设社团课程,弥补专业师资不足;在机制上,建立“三级联动”议事制度和钉钉协作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整合与事务共商,形成从简单叠加到协同增效的治理新格局。

浦江县新华幼儿园

以“大健康”引领

呵护幼儿成长

在幼儿教育领域,单一关注体格发育的传统模式正在改变。浦江县新华幼儿园提出“大健康”理念,倡导身体与心灵同步滋养、品格与社会适应力协同发展的育人观,通过“向内深耕、向外同心、向远融合”的实践路径,构建起校家社协同的融合教育新范式。

向内深耕,构建“雁阵”团队,专业护航成长。幼儿园打造“雁阵式”教师团队,以首席资源教师为“头雁”、骨干教师为“强雁”、青年教师为“群雁”,形成层次分明、协同共进的育人梯队。团队通过个性化评估、目标分解、定期教研的闭环机制,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支持。

向外同心,建立伙伴关系,共筑健康防线。打破传统家校边界,幼儿园通过“研判会+家访+日常约谈”三位一体机制,与家长结成“教育合伙人”。面对全园5.76%的肥胖率,园方与家长共建“一人一档”,通过问卷找准问题根源,共同设计“家庭健康餐桌”“亲子跳绳赛”等趣味活动。如今肥胖率降至4.04%,彰显家校共育的实践成效。

向远融合,打破园所围墙,拓展育人空间。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幼儿园与县妇保院建立医教协同机制,实现专业双向赋能;同时向社区开放“半日融合活动”,让特殊儿童感受温暖,在普通儿童心中播下包容、关爱的种子。这种开放式的办学理念,有效拓展幼儿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