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如何“孝顺”?
调研显示:近半数老人适应科技社会困难,深层情感陪伴缺失
记者 卢师慧
近日,“新闻三秒区”栏目开展了一项关于社会关爱老年人参与度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近九成受访者家中有需要照料的老人,中青年群体逐渐成为家庭养老的主要力量。然而,在关怀实践中,老年人面临的精神孤独与科技适应困难问题日益凸显,照护者也普遍存在专业护理知识不足、代际沟通不畅等挑战。
调研数据显示,36至50岁的中年群体占比52.8%,26至35岁的青年群体占36.1%。从居住模式来看,42.6%的受访者与老人同住,另有52.8%的受访者虽未同住但仍承担照料责任,当代家庭养老模式呈现多样化。
尽管关怀意愿普遍强烈,但实际照料行为呈现“集中化”特征。在生活照料方面,73.1%的受访者选择帮忙打扫卫生,而协助使用数码产品、办理外出事务的比例分别为13.9%和12%,日常饮食协助等服务也明显不足。受访者黄女士说,她起初习惯代劳奶奶的手机缴费,直到发现老人因失去自主能力而失落,才意识到“授人以渔”的重要性,转而通过视频教奶奶操作。“感觉奶奶学会自己操作后整个人都开心了些。”
在健康关怀方面,陪同就医和康复锻炼是照护重点,分别占42.6%和31.5%。然而,药品购买、服药提醒等日常健康管理支持存在缺失情况,均不足7%。市民刘敏在母亲因漏服降压药险些摔倒后,开始使用分药盒和手机提醒系统,每天定时确认母亲服药情况。她说,以前总以为陪看病就够了,现在才意识到日常健康管理同样重要。
情感陪伴领域则呈现“有频率、少互动”的困境。虽然八成受访者每周与老人交流一次,但能实现每日陪伴的不足1%。陪伴方式中,一起看电视、听广播占50.9%,闲聊占38.9%。而散步、协助视频通话、棋牌等互动性较强的活动比例均不足4%。“我更希望子女和孙辈能陪我出去走走,或者教我用手机听戏曲、打视频。”今年80多岁的金奶奶说。
调研中,有受访者反映,老年人存在的两大挑战主要是“精神孤独、缺乏陪伴”和“难以适应现代科技”。这一困境也同样体现在照护者身上。近半数受访者坦言缺乏专业护理知识,42.6%的人感到存在代际沟通障碍。
面对这些挑战,有部分中青年群体开始探索更有效的关怀方式:有在外工作的中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帮助身边老人,在他们看来,自己父母同样受到周边志愿者的帮助;有人通过学习照护知识,提升照顾父母的质量。比如,从事IT行业的孙女士通过学习“记忆唤醒”方法,每天陪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母亲看老照片、聊往事,改善母亲的情绪;网格员俞跃胜联合村两委开设“手机小课堂”,教老人使用挂号、打车等软件。
情感因素是支撑照护者的重要动力。53.7%的受访者出于感恩回报之心,另有42.6%的人源于血缘亲情与家庭责任。在学习意愿方面,近六成照料者愿意提升护理与沟通技能,显示出积极态度,但仍有超过三成缺乏学习动力。
此外,受访者普遍对社会支持存在较高期待。54.6%的受访者希望多组织老年文化活动,32.4%的受访者呼吁开设智能设备使用课程,还有11.1%的人期待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构建更专业、更人性化的养老支持体系亟待推进。这既需要中青年主动扛起责任,多花时间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多陪伴他们从事喜爱的活动,多学习专业护理知识,也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发力,推出更多老年友好型服务,让每一位银发老人在数字时代中感受到应有的温暖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