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7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深读

《盐阜大众报》首任主编是义乌人

吴潮海 赵荣俊

赵平生(1903-1990),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回义乌建立中共联络站并担任负责人。曾三次被捕,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4年重新入党。赵平生毕生致力于文化大众化事业,是中国文化大众化的引领者之一,其著作涵盖哲学、教育、语言、新闻等多个领域。

不负韶华 履践致远

1903年11月,赵平生出身于义乌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自幼好学,但由于家境贫寒,在读完小学四年级后,即辍学在家,参加生产劳动。即便如此,他仍不忘学习,经常忙里偷闲到附近学校去旁听。其父赵朱禄知道他有志气、爱读书,遂外出严州、桐庐等地经商,助其考入绣湖书院(即县立第一小学)复读。1924年,他考入杭州第一师范,192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毕业后到绍兴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1月回义乌建立中共联络站并担任负责人。这一时期,义乌党的建设和秘密工作,在赵平生的领导下,开展得有声有色。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向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开刀。在这危急关头,在阜亨酱园联络站,赵平生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采取疏散外避的方针,尤其是党的骨干,为此,赵平生会后即离开义乌去了绍兴。

作为一名革命积极分子,在之后一段时期,赵平生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1934年,第三次被捕出狱后的赵平生回到上海,苦苦寻找党的组织。1935年底,赵平生考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译人员,1936年1月初,正式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报到,和周建人、舒重则等成为同事。赵平生的主要工作是编写《中山大辞典》词条,修订《辞源》正、续编合订本等。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仅剩英法等租界没有被日军控制,和内地隔绝,就像是一座“孤岛”。

身处“孤岛”的赵平生目睹国家的灾难、不幸,是绝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振作精神,与好友周建人发起读书会,地点放在周建人在法租界四明村的家中,主要是谈时事、学哲学,在青年中举办哲学讲座,同时写进步文章在《译报周刊》《求知文丛》等进步报刊上发表。成立读书会,就要邀约一些志同道合者参加。赵平生积极介绍好友加入读书会,很快,参加读书会的有赵平生、周建人、江闻道、冯宾符、胡仲持(即胡学志)、胡愈之(即胡学愚)、梅益、麦园(即宋家修)、胡曲园、孙冶方、吕金录、陆缀雯、邵景渊等十余人。

1941年,他于上海“孤岛”时期发表了《论大众化》一文,系统阐述了文化大众化的理论主张与实现路径,强调文化教育必须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唤醒群众,这一论述为其后一系列实践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到1941年底,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太平洋战争,日军全面占领上海租界,读书会被迫停止。

赵平生等人在积极开展读书会的同时,也在一些工厂中办起了夜校,举办报告会、学术讲座,赵平生、许广平等经常应邀作报告。

此外,赵平生还积极参与现代知识讲座。讲座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党的路线和政策为主。讲座的讲师人选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大部分是共产党员,也有非党民主人士。教学内容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社会科学概论以及中国近代史。有关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当前形势则用专题报告形式进行。讲座虽只举办三期,学员只有800多人,但对中国的革命起了一定的作用。

笃行不辍 潜心语文

据赵平生本人写的履历:“1942年3月,上海党组织安排送我到驻在苏北盐阜区的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5月,分配到盐阜区行署文教处工作。年底,日寇将大‘扫荡’,被遣散回上海,我不从,后到盐阜报社。”无意中,他成了《盐阜大众报》首任主编。

初到江苏盐阜,赵平生在新四军军部工作,担任盐阜区行署文教处科长兼编审室主任。1943年4月25日,经盐阜地委宣传部批准,《盐阜大众报》创刊,任命赵平生为主编、王阑西为社长。

在赵平生领导下,《盐阜大众报》坚持群众路线办报,大力发展工农通讯员,队伍不断扩大,从1944年的400多人,发展到1945年近2000人。为了培养工农记者,让他们能在工作、劳动之余做好记录,赵平生还专门在“速记”方面著有《简易速记法》一书。

很快,《盐阜大众报》就成了苏北抗日根据地颇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它在群众中扎根后,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广泛宣传群众、团结群众,对推动和保证战争胜利及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盐阜大众报》在中国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迄今为止,新中国成立前创办的党报,仍然保留原刊名的仅剩下五种:《新华日报》《大众日报》《解放日报》《盐阜大众报》《人民日报》。《盐阜大众报》为其中之一,实属不易。

赵平生视传播和推广无产阶级大众文化为己任。《盐阜大众报》首次提出了“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新闻学新观点。该报一创办即开展了“写话”运动,第一次开创性地用“大众语”写作。

1948年,赵平生任教于山东师范学院、华东大学。为改变旧中国劳动人民“大半是文盲”的窘况,赵平生极力推动新中国的教育普及和群众扫盲工作。他认为“大众的进步或落后并不在于生性的聪明或愚蠢,而在于教育的好或坏”。他提出“两条线教学法”和“写话教学法”。

两条线教学法是指:第一条为认读线,认字、认读、阅读的提高、大量阅读;第二条为认写线,认字、认写、写话、仿作、习作、写作。两条线的交叉点是认字(识字),所以,赵平生同时提出了“拆拼识字法”,以更好地开展两条线教学。

在“写话运动”中,他还别出心裁地提出“语”“文”合一的观点,即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这就是所谓的“写话教学法”。写话运动不仅在全国的解放区得以推广,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扫盲运动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途径,使得扫盲运动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写话运动”的开展,直接加速了白话文的推广,这是破天荒的一场革命,将“读书由少数人书斋里的游戏,奇迹般地变成为众多人所必需的粗茶淡饭”。1954年10月,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不少知名人士参与其中,诸如丁西林、王力、吴玉章、吕淑湘、季羡林、林汉达、胡乔木、胡愈之、马叙伦、叶圣陶、黎锦熙、聂绀弩等,赵平生为23位委员之一。吴玉章为主任,胡愈之为副主任,赵平生任副秘书长。

当时他提出:推翻汉字不如改革汉字;主张保留汉字的形式;用拼音方式代替旧声符;保留部分表意文字,改革形声字;改革不容易认识的繁体字……实践证明,他的这些建议是很有见地的,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宏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对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确定,赵平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平生一生坚守信仰、躬身实践,其哲学思考、新闻理念与语文改革实践,深深嵌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脉络之中。他不仅是一位革命者,更是一位文化的播种者与思想的引路人,其精神与事业,至今仍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