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7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特别报道

古稀演员王伟国:一锄头挖出汤溪魂

王伟国(右二)在剧中饰演陈双田

王伟国在接受采访

记者 胡雅心/文 姜岚/摄

77岁的王伟国是《汤溪传》剧组中年龄最大的演职人员。当他身着中山装,脚踩解放鞋,扛着锄头走上舞台时,台下观众一眼就认出这是“赤脚书记”陈双田。

“我跟汤溪、跟陈书记的缘分还是比较深的。”王伟国感慨地说。祖籍兰溪的他,因父亲在汤溪工作,上学时寒暑假都在汤溪度过,听着关于陈双田的“三句半”长大。高中毕业后,他先是在汤溪供销社负责采购工作,1984年国企改制后,被借调至九峰酒厂担任供销科长,一直到2009年退休。“虽然不在汤溪出生,但我扎根汤溪多年,早就把自己看作汤溪人。”

王伟国是个文艺达人,初中时就担任学生会文艺部部长,喜欢唱歌、跳舞。他退休后时间充裕,活跃在多个文艺社团里,经常排练、外出参加演出。

去年,汤溪镇文旅办找了一批本地文艺爱好者,预备对此前金华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与浙江婺剧院联合创排的大型红色婺剧《赤脚书记》进行深度改编,推出15分钟短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正为主角陈双田的人选犯难。经朋友引荐,王伟国结识该剧负责人胡建球,年龄、外形都适合的他,顺理成章成了“赤脚书记”的扮演者。

“能接到陈双田这个角色,我觉得很幸运。”王伟国说。上世纪80年代,他在汤溪供销社工作时,陈双田的家就在供销社门市部后面的小巷里。他经常看到陈双田进出小巷,有时还和他打个照面。“陈书记好。”王伟国总是这样问候,对方通常会笑着应一声“小王”。

“他没有一点架子,非常和气。”在王伟国的记忆中,陈双田经常穿着中山装,脚上一双解放鞋,裤脚有时卷得一高一低,虽然是干部,但总是一副淳朴的农民打扮。

去年,因时间冲突,短剧的首演结束后,王伟国没能再参加后续巡演,这让他颇为遗憾。今年得知要再次饰演陈双田,他二话不说就归队,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演。“把陈书记的精神展现出来,不能辜负这份缘分。”

为了贴近角色,王伟国仔细查阅有关陈双田的资料,了解他的事迹,并找来婺剧《赤脚书记》的视频认真观摩,模仿演员的身形、步态、神情,将自己的理解融入表演。

“陈书记三次出场,每回都得带着田里的土气才对。”王伟国掰着指头细数,头回亮相,手里攥着毛巾在擦汗,那是刚从庄稼地里钻出来的模样;第二回拿着草帽扇风,浑身透着一股晒透了的热乎气;第三回扛着锄头上来,每个动作都得让人看出,这就是个实打实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

王伟国家住金华,每次排练都要坐一小时公交车到汤溪,常常从中午忙到夜里。有时他也会搭导演伊天的车返程,路上还在琢磨剧本。这份较真让剧组里的年轻人都佩服:“王老师比我们年轻人还拼。”

聊到剧里最后那段采访戏时,王伟国忽然坐直身子,来了段即兴表演。他双手自然而然地往下按,像是在安抚台下的乡亲,语气真诚地说:“乡亲们呐,我就是个赤脚农民。”

“双手下压,脸颊泛起微红,带着谦虚的表情,语气充满真挚和自豪,这就是我对陈双田的理解。”王伟国说,就如同名字中的“双田”二字,从田里来,回田里去,始终把田字放在心头。

在王伟国看来,陈双田精神是汤溪文化的根脉之一。“汤溪人讲究实干、重情义,陈书记身上的艰苦奋斗、为民着想,不就是汤溪精神的活写照吗?”他想让年轻人知道,汤溪的老故事里藏着能传家的精气神。

“陈书记虽然去世25年了,但他的劲头不能丢。”王伟国说,只要剧组有需要,他就会一直演下去,要让更多人知道,汤溪不光有老戏台、古村落,更有一代代人传下来的劳模精神。

旁白

王伟国与陈双田的缘分,跨越半个多世纪。从少年时听着“三句半”里的劳模故事,到青年时与这位“赤脚书记”在巷口偶遇,再到古稀之年扛起锄头站上舞台,他用最朴素的表演,让一个扎根土地的共产党人形象重焕光彩。

在汤溪的文化图谱里,既有万年上山的远古回声、城隍庙的市井烟火,也有陈双田们用实干写就的当代篇章。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介绍,而是由一个个普通人接过接力棒,让精神的火种在舞台上、生活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