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潜质
全市创新潜质学生培养实践交流活动在金华一中举行
记者 叶骏 文/摄
“创新素养,不局限在五大学科竞赛,而应面向所有学科,包括艺术创新等都可以。”“过早框定少数人有违教育教学规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少数精英转向全体学生,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质。”“创新人才培养,要注重全面的基础性、适切的差异化和衔接的连续性,要注重与大学及社会、家庭的上下贯通。”……
11月14—15日,以“锚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科技高中发展路径”为主题的金华市普通高中创新潜质学生培养实践交流活动在金华一中举行。活动以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家引领、校际交流等方式,探索科技高中发展路径。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吕玉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韩平和金华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唯等领导嘉宾与来自20多个省(市、区)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等300余人参加活动。
如何更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李唯在致辞时表示,金华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基石,也是金华教育人共同的使命担当。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金华将创新潜质学生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坚持“科学素养”与“价值引领”并重,深化“因材施教”与“协同育人”实践,构建“多元评价”与“容错支持”机制,加大对普通高中创新潜质学生培养的力度,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共同书写新时代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新篇章。
面对国际竞争新格局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人才自主培养的重大战略任务。吕玉刚指出,必须深化育人方式改革,以素养为导向,强化特色课程建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实现基础教育从知识传授到创新素养培育的根本性转变。同时,要通过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科学实施超常教育等举措,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机制,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夯实人才根基。
韩平以“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之科技高中办学探索”为主题,强调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构建科技高中育人模式要以基础扎实与特长精深并重为轴心,在课程体系、师资建设、资源整合等层面系统推进。建立“宽识别、细评价、序调整”的管理机制,通过专项政策制定、专业研究强化、专业教师培养、社会资源整合四个方面的实践突破,推动普通高中从同质化办学向特色化发展的深刻转变,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开辟多元发展通道。
金华一中党委书记方家鸿以“融通赋能、聚力成势”为主题,分享学校“五融·五力”科技素养学生的培养体系。面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与市域高中普遍存在的“两纵两横”发展瓶颈,该校应势而动,结合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构建“五融·五力”育人模式。打造横纵融通的培育生态,构建“链式促学”课程体系、创设“三疑三学”思维教学模式,建设“一线六率”沉浸式科学学习场域,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金华一中学生在五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多人入选国家集训队并被清华、北大录取,高考高分段人数稳步提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创育人“金中范式”,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建华就科技高中的育人模式构建进行深入分析。他表示,构建兼具国家战略高度和海淀创新特色的航天科技高中样本,要以“航天基因植入贯通培养”为轴心,通过课程定制、师资赋能、资源生态等层面的联动,实现中学教育从“知识传授”到“人才输出”的跨越,开创科技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宁海中学原教学副校长徐长群在活动中分享该校经验。宁海中学以师资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外引内育”提升教学水平;通过“传帮带”与错题共享等举措,形成“亲情化管理+精准教学”的培养体系,为县域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路径。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程与教学处主任王建表示,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特质的稀缺资源,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学校通过“一团三级四体”管理架构和“690计划”,系统推进学生精准培养,从目标设定、科学训练到日常管理等多环节落实育人措施,构建科学有效的创新人才成长生态。
金华一中副校长、物理竞赛全国金牌教练陈怡基于科技高中建设背景系统阐述金华一中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他从政策背景、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师资力量的专业发展,以及创新潜质学生的特质与发现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强调创新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全面性和综合性。
金华一中培尖处主任、化学竞赛国际金牌教练王云结合竞赛人才培养实践及人才选拔政策,分享依托竞赛助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金华一中探索经验。金华一中培尖处副主任、生物竞赛全国金牌教练邵昂围绕“以学科竞赛为引擎,锻造创新人才”的主题,分享生物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经验。
加强中西部创新人才培养
11月13日下午,本次交流活动之前,还举行了一场中西部创新人才培养交流讨论会,金华市教育局、金华市援疆指挥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磐安中学和四川丹巴县高中、湖南省凤凰崇文中学、云南省昆明市安宁中学、新疆阿克苏地区各中学等中西部10余所中学的校领导和专家教师参加会议。
方家鸿在致辞中表示,服务中西部教育协同发展、助力实现“教育共富”,是金华一中作为一所拥有120年历史的名校责任担当。该校以科技高中建设为契机,将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积极融入对口帮扶与跨区域合作的进程,为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均衡发展贡献金华力量。
在主题发言环节,多名专家、校长分享了宝贵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姜菡老师介绍了“乡村教师领头雁计划”“乡村青年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等服务中西部的教师发展项目,期望与金华一中深化合作,辐射带动西部教育发展。浙江师范大学江淑玲教授围绕AI时代新形势及国家政策导向,结合浙江省“县中崛起”“山海协作”等经验,提出三条关键路径:以“课程共建”夯实科技素养基础,以“数字赋能”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以“协同机制”全面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金华一中原副校长金惠忠以《嵌入式治理: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分享其赴四川省丹巴高中担任校长期间的帮扶实践与显著成效,在帮扶中通过政治、文化、结构、业务、关系“五大嵌入”路径,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形成可推广的“教育共富”样本。
四川省丹巴高中校长、金华一中教育集团宾虹中学副校长严利军以《教育共富路上的创新接力》为题,分享接续帮扶的实践与思考。作为第二轮“组团式帮扶”团队负责人,他表示,将带领帮扶团队通过师带徒、建平台、强德育等途径,继续深化师徒结对、共建科创教室、推进云端教研,守护并拓展帮扶成果,完成这场跨越山海的“教育创新接力”。
金华市援疆指挥部干部人才组副组长,温宿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威飞通过远程方式,介绍了金温教育联盟的工作成效。他说,自金华与温宿建立“县对县、校对校”教育联盟机制以来,两地多所学校实现结对共建,通过名师工作室、云端教研、青蓝工程等多元帮扶举措,有效提升温宿教师队伍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
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陈群回顾了我市累计选派630余名教师援派的成效,希望持续深化“组团式帮扶”,筑牢人才培养根基;聚焦创新能力培育,探索特色发展路径;强化协同联动,凝聚教育发展合力。她表示,金华将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举措、更深厚的情怀,持续深化教育协作,共育创新人才,让教育帮扶的“金”名片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