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教育

解决身心健康问题,体育是最有效途径

我市落实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强化“每天2小时”

记者 叶骏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整体向好,但“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呈早发、高发新趋势,引发普遍担忧。教育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提出“二十条”举措。

《意见》明确,到2027年,基础教育阶段要统筹课内外、校内外,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2小时”不仅延续了过去“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体育时间“新的增量”。到2035年,现代化、高质量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当前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寄予更大期望。从监测情况看,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改善,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但“小胖墩”“小眼镜”等问题依然突出。理论和实践都一致表明,解决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体育是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此前的调研结果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全国82%以上的中小学校能够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但是,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效果看,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每天2小时”成为必然选择。“每天2小时”要求中提出“综合体育活动”的概念与国际通行的“体力活动”概念类似——体力活动是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一切身体运动。

如何确保这“2小时”,不是时间的简单堆砌,而是高质量、有实效的锻炼?《意见》提出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二十条”举措,要通过增加课时、开展课间体育活动、丰富体育课后服务等措施加强体育时间保障。在此基础上,要一体化推进教学改革,从课程设计、实施形式等方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喜欢体育、掌握技能、形成习惯。

市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员陈益军解释,落实“每天2小时”,重点还是在校内。只要能动起来,无论是做操、跑步、踢球、跳绳、踢毽子还是快走,都可以算作综合体育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进行户外运动,多做户外运动还可以有效预防近视。如果校长心中确实认为“健康第一”,那他们一定每天琢磨着如何创造条件开展运动。校长足够重视,善用资源,就能让孩子都动起来。

在浙师大附小,孩子在学校每天跑跳玩闹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该校校长施彦文表示,学校在校园创设运动环境、机会和空间方面给孩子们不停送上惊喜。该校所有空地都有特定的体育项目、设施,走进校园就是体育的,走出教室就是运动的。教室之外就是运动区,彩虹跑道、轮滑区、立定跳远区、游戏区、折返跑区,特制篮球场、足球场等随处可见,孩子走出教室自然而然就动起来了。接下去,该校还要建一个运动驿站,把大量体育器材放在开放式空间,让孩子随便拿、随便取、随便用。

金东区曙光小学多年来始终以“活力教育”为办学理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践行“早上书声琅琅,中午翰墨飘香,下午各展其长,每天健康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多元,三大球、田径等开展得有声有色,多次在全市田径特色学校运动会上摘得桂冠。该校校长洪敏恒表示,上好体育课保证学生运动强度很重要。现在有很多体育课为“三无”体育课,即“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上得“太温柔”,无法实现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

婺城区乾西小学校长赵润土表示,小学阶段是运动习惯养成的黄金期,《意见》提出的“每天2小时”等要求,从制度层面保障了体育锻炼在学业中的基础地位,有助于纠正“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让学生在运动中实现身心协同发展。该校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优化时间安排,设计符合学校实际和特色的大课间活动;丰富活动项目,开展匹克球类、乒乓球、足球等社团活动,争取常态化开展班级赛事;强化家校合作,提醒和促进家长重视学生在家时体育运动,形成家校合力,切实让政策转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

汤溪小学校长张本洪就是体育老师,他表示,《意见》的出台为学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支持。近年来,汤溪小学在体育教学改革、监测评价、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训练与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学校操场、体育馆的基础上,利用甬道地面绘制体能训练区设置攀岩墙,在楼间空地绘制协作游戏区,将走廊设计成运动图谱区,设置摸高挑战区,在教室角落设置趣味游戏区等,拓展非正式运动空间。同时,鼓励学生在家庭客厅、卧室、阳台、楼道、楼梯等空间进行锻炼,利用社区公园、健身场馆、步道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此外,基于“微场地,强体育”理念,将操场、通道、楼间空地平均分配给各班级,开展“1+6+N”模式运动,即1个班级集体项目、6人小组自选游戏及N种创新玩法。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在楼间空地的“协作游戏区”、走廊的“运动图谱区”、墙面“摸高挑战区”、教室角落的“趣味游戏区”等自行组织体育游戏。

婺城区教研室体育教研员胡欣认为,《意见》的发布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体育运动要注重过程及持续性,比如天天锻炼或经常性锻炼,这也是学校体育评价导向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