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特别报道

老厂变片场

从一代人的“老地方”到一座城的“新主场”

老汤齿厂区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剧照

老汤齿影剧院现状

策划 许新云 文字 胡晨歆 俞萍 摄影 通讯员 宋洁梅

今年国庆热映的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不少“老汤齿人”在银幕上惊喜地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场景,影片中部分展现艰苦卓绝的战时镜头,正是在他们曾经奋斗过的老厂区——浙江汤溪齿轮机床厂(下称老汤齿)取景拍摄的。光影交错之间,这座承载着三代人记忆的“小三线”工厂,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它的精彩。

新面孔涌来 旧厂房成热剧拍摄地

红色的砖墙和标语、锈蚀的铁门、布满煤渣的老旧窗格,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老汤齿厂区里满是岁月的痕迹。

老汤齿最早是浙江省建筑机械厂,最早的一批厂房投建于1958年。60多年间,随着时代变迁和产业升级,老汤齿厂区的生产功能虽逐渐淡出,但这里依然完整保留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建造的车间、医院、影剧院、办公楼、宿舍楼等建筑,还有用于经营生产的铁轨、行车、烟囱等工业遗存。

“老汤齿是金华保存最完整的、省内保存规模最大的机械加工厂之一,具有较高的工业遗存价值。”金华金开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开文旅)负责影视外联地接的杨佳佳介绍,老汤齿占地约200亩,有大小厂房20来间,40多幢宿舍,鼎盛时有800多名员工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厂区里的厂房分别建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每幢房子的房梁造型各具时代特色,有致密的木质人字梁、稳固的钢结构梁、简洁的预制梁等,凝聚着当年能工巧匠的智慧。”

凭借粗犷的工业美学与未经雕琢的年代质感,老汤齿为影视剧拍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地支撑,成为悬疑、军旅、怀旧、科幻等题材的绝佳取景地。2016年9月28日,老汤齿迎来了电影《午夜猫叫》剧组。当天,该剧在老汤齿的一个铸工车间开机。编剧傅战备回忆:“我们曾花了一个月时间选址,来到这个厂区时,马上就被老厂房的神秘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吸引。”

之后,老汤齿接连吸引《无间》《悍战3》《亲爱的孩子们》《三体》等十余个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如今,短剧剧组也纷至沓来。“来过的导演都说,看中的就是这边场景保持完好,整体面积大,做旧都做不出这效果。”杨佳佳说。

新蓝图落地

“工业风”嵌入城市空间

对厂里的老职工们来说,老汤齿里那段骄阳似火的岁月还会不经意间涌上心头。

老职工王卫星时常想起厂里的那间影剧院:“下班后我们都爱看电影,起初还是腾出一片空地放露天电影,不少厂外的人也爱挤进来一块看,后来干脆建了个大剧院,又能看电影,还能开大会。”

“忆当年被招入厂,身穿厂里发的工作服,脚穿厂里发的劳保鞋,走在街上大家都知道这是汤齿的工人,小伙子找对象都容易得多。”曾入职老汤齿的市民陈登文每每想起那段岁月,就不禁感慨。

对于大学刚毕业就进入老汤齿工作的万里扬总裁吴月华而言,这里承载着太多的青春记忆:“希望老厂区能打造金华工业发展史教育基地,开展工业红色教育,让更多人了解金华机床产业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汤齿人”的共同心愿——让这些承载着“金华制造”的种子和底气的工业遗存穿越历史,向市民游客讲述老汤齿的故事。

这些朴素的心声正在变成现实。金开文旅相关负责人介绍,老汤齿将被打造为一个“可生长的工业遗址园区”,以工业遗风为主线,集纳象征地方老工业更替的痕迹物品,同时匹配科技、文创等现代元素。按照初步规划,园区将打造核心展示功能区,保留完整的工厂、学校、医院、电影院等建筑群;同时引入创新产业,规划公共空间和亲子研学、文化文艺等多元功能,让封闭厂区转化为开放街区。

在保护与开发之间,金开文旅遵循“保护优先、活化利用”原则,坚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当下影视IP正成为小众旅游地的流量密码,他们计划构建影视文旅生态链,将原生厂区打造成“一步一景皆可拍”的沉浸式拍摄基地,推出“追剧—打卡—体验”主题旅游线路。

去年开始,陆续有游客来到老汤齿的车间、影剧院拍照打卡,探寻这个充满历史感的地方。

记者手记

守护城市记忆 激活文旅灵魂

工业遗存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一座城市的情感地标。采访过程中,当不少的老汤齿职工们提及“希望能保护好工业遗存,延续老汤齿的荣光与精神”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对往昔的眷恋,更是一代建设者对城市记忆的守护。

真正的更新不是抹去过去,而是让历史在当代生活中重获价值。老汤齿的珍贵,在于它不仅是金华制造业不可或缺的文化记忆,更是精神的容器。所以,保护工业遗存就是在守护城市精神。而今,剧组的灯光照亮这些沉睡的车间,老厂区里开始活跃游客的身影,越来越多的业态相继落地,老汤齿工业遗存正在被激活,并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力。

留存的是肌体,激活的是灵魂。相信经过焕新改造,老汤齿将挣脱枷锁,转型为文旅新名片。从这里播撒出去的,不仅是“和衷共济、求实创新”的汤齿精神,更是一种有温度的更新模式、一种可持续的传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