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少女”伊爱芳:以热爱赴岁月 以坚守续文脉
记者 胡雅心/文 姜岚/摄
舞台上,她是庄重的大祭司,是欢快的舞者;生活里,她是自称“中年少女”的追梦者,用热爱续写着上山文化的鲜活故事,她就是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大学士眼镜店的负责人伊爱芳。
今年4月,汤溪镇筹备原创文旅情景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剧中祭祀舞和丰收舞两支舞蹈的编排任务,便落在了镇文化站及村嫂文艺团的肩上。
伊爱芳是个“舞痴”,在自家店里,她常常趁着空闲练舞,哪怕顾客上门,也会笑着请求“等我跳完这支舞”。2017年,她偶然看到村嫂文艺团的成员在公园排练,便主动加入其中。这支团队平均年龄在四五十岁,最多时有50多人,因对舞蹈的热爱而相聚。在镇文化站的组织下,大家常常排练新节目,多次外出表演,积累了不少舞台经验。
“我们这群姐妹,都自封为‘中年少女’,人虽不再年轻,但那颗热爱生活的心从未老去。听说能有登上大舞台的机会,大家都特别兴奋,想去见见世面。”回忆当时,伊爱芳难掩激动。
两支舞蹈风格迥异,伊爱芳饰演的大祭司是祭祀舞的核心。为了贴近角色,她反复琢磨上山文化的内涵:“上山先民们靠天吃饭,对自然充满敬畏,对土地满怀感恩。我站在台上,就想着自己是他们的一分子,动作里得有虔诚,有力量。”大祭司的动作大开大合,颇有气势,伊爱芳不断琢磨、练习,连夜里休息时脑子里都在过动作。
“跳舞就得投入感情,跳出来才有韵味。”伊爱芳是下伊村人,这里不仅是下伊保稻节的举办地,也是上山文化的起源地。一万年前,第一粒碳化的稻米在这里生根发芽,汤溪先民用石镰划破东方农耕文明的曙光。能饰演大祭司,对身为下伊人的伊爱芳而言,早已超越了表演二字,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排练并不轻松。大家先练祭祀舞,巩固后再练丰收舞,最后合练打磨,日日如此,风雨无阻。伊爱芳的眼镜店上午和晚上客流量最旺,只有下午稍空闲,可舞蹈组排练多在晚上,时间上总“撞车”。“店里的生意要顾,传承文化的事更不能落。”伊爱芳并未退缩,家人的大力支持更是让她坚定了信念。
更棘手的是细节磨合。大祭司的服装较为厚重,需要有人协助;佩戴的面具尺寸不合,材质又硬,硌得脸颊生疼。为了舞台效果,伊爱芳只能自己克服。两支舞蹈分别出现在第二幕《稻神祈福 文明之源》和第六幕《大地之子 精神永续》,舞蹈演员们几乎要全场待命。伊爱芳的任务则更重一些。丰收舞结束后,她要以大祭司的身份再次登场,参加保稻节祭祀仪式,两幕剧仅间隔两分钟。几次带妆联排中,伊爱芳和搭档反复练习穿脱衣服的速度,力求呈现最佳的舞台效果。
首演当天,伊爱芳特意关了店,带着丈夫和儿子回娘家参加保稻节仪式,吃保稻饭。下午彩排时,全家更是齐上阵,为她加油助威。尽管头天晚上排练时小腿突然抽筋,第二天还在隐隐作痛,但她咬牙坚持。“小腿都有点发软了,”伊爱芳说,她去做了针灸,坚持拉伸,过了大半个月才彻底好转,“但我一点都不后悔,幸好没耽误演出,没留下遗憾。”
“跳得很不错。”演出结束后,伊爱芳收到了不少邻居、顾客的认可。面对这些肯定,她道出了心底的热忱:“我生在汤溪、长在汤溪,就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地藏着这么多动人的故事。”文化传承,靠的是骨子里的热爱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伊爱芳用行动诠释着这份信念。
旁白
祭祀舞神圣庄重,那是对万年上山文化的深深敬仰,对稻作文明起源的虔诚仰望;丰收舞欢腾热烈,那是稻作文明绵延至今的生动注脚,是百姓安居乐业的由衷欢歌。归根结底,那是先民对风调雨顺的祈愿,是汤溪人数千年来与土地相依的智慧。从刀耕火种到仓廪丰实,从远古祭坛到今日田间,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忱,从未改变。伊爱芳们正用自己的热爱与坚持,为这份古老文化接上新时代的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