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科技创新激扬赶超发展澎湃动力

——金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道之三

记者 张益晓

202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幅度和增速均居全省前列,成为省内第四个拥有大都市区科创走廊的城市,获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进位至全国第44名……

“十四五”期间,金华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科技创新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锚定“港”“廊”“链”主战场,强力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八婺“争新”——

吊臂林立,车辆来回,武义县新质智造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该项目重点聚焦新能源装备、高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旨在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建成后,将与一期项目形成互补,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武义县连续4年创新指数居全省山区海岛县首位,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相继实现零的突破。这正是八婺奋勇“争新”的一个切面。

放眼各县(市、区),各地“争新”成果斐然,如义乌市实现“科技创新鼎”零突破并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27位,东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连续4年居全省前20,永康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实现连续三年提升等。

科创走廊是带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浙中科创走廊2022年4月获批,经过3年建设,“一廊串联、六城聚力、五县联动”的创新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现已集聚全市50%高新技术企业、60%高新投资、70%研发机构、80%高层次人才、90%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创新之钥、核心引擎”作用日益凸显,有力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5年来,金华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在资金投入、政策激励、氛围营造等方面打出组合拳。2021—2024年,科技创新投入年均增速15.1%,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完善项目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激励政策,与省基金委共同设立全省地市级规模最大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中科创走廊联合基金。积极参与省“4+1”专项基金设立省科创母基金(二期)、省专精特新(金华)母基金,总规模50亿元。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建成投运长三角G60金华(上海)科创中心等。

平台“上新”——

重大科创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支撑,也是带动区域提高创新能级的坚实基础。

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是市政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共建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经过3年发展,已构建起支撑研究院全链路发展的“三大支柱”,成为浙中创新“塔尖重器”,如建成中国首个、国际第三个产业用软X射线共振散射束线实验室(金华线站),以及建成超快光谱实验室等,有效服务高校院所以及本地产业发展。

这是“十四五”期间金华深入实施“510”重大科创平台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5年来,一系列高端创新平台陆续建成:中国—莫桑比克智慧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全市获批全省重点实验室11家、数量居全省第4,建成70余家包括五大重型研究院在内的科创平台,新增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等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增市级重点实验室18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9家,新创建认定省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7家,累计与高校院所建立50余家技术转移中心。

与此同时,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金华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和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数、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实现倍增,分别从2020年的1368家、4635家增加到2024年的2851家、9004家,新培育省科技领军企业4家。持续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4家、省企业研究院75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20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投入“递增奖励”机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稳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20年55.95%提升到2024年的69.98%。

人才“迎新”——

秋风拂过,碧波荡漾,桂花飘香,位于金义新区的金漪湖畔美不胜收,三五成群的青年漫步于此。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人才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干事创业,新区人才总量已超10万人。

“十四五”期间,金华深入实施“才聚八婺·智汇赋能”行动,深化“134”人才工作体系,优化“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连续5年实现每年新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超百名、青年大学生和技术技能人才各超10万名,累计引进硕博士超5000名,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59.66万人。迭代升级“博士入企”柔性引才模式,相关特色做法被省科技厅和教育厅联合全省推广,省派“科技副总”人数居全省首位。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累计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个人和团队1300余人,实现对山区县和贫困村全覆盖。持证外国人才数居全省第一,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数占常住人口之比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成果“焕新”——

2024年,全市技术交易额374.02亿元,同比增长79%。今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授予金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示范城市”,系G60九城市首家。

“十四五”期间,金华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组织模式,承担省“尖兵领雁+X”项目104项;获省科学技术奖44项,寿仙谷公司参与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牵头的“中医药免疫调节药物研究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建立健全“源头创新—概念验证—早期孵化—产业落地—发展加速”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在全省地级市率先与浙江大学共建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技术交易总额实现五倍增。

此外,制度创新也形成示范经验。探索教科人一体高效配置路径机制,“产贸牵引的‘教科人’一体化支持高质量发展”入选科技部创新发展典型经验,“以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承载区”入选省级创新深化试点,“科技金融提能升级‘1+N’行动试点”、永康市“高校+企业+新型平台的教科人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改革”入选省教科人一体改革专项试点,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三院一体”教科人联动模式全省推广。全省首推“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揭榜挂帅”云服务平台获省改革突破奖,列入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1目录”。义乌市获批外国投资人来华工作便利化试点,是全省具有外国投资审批权限的两个试点县(市、区)之一。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机制,武义成功入选全省首批科技成果“先用后转”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