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低效用地约4.04万亩 总量居全省第一
我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赋能高质量发展
本报消息(记者 刘小刚)11月21日,记者从全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中期进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入选全国首批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以来,我市累计盘活低效用地约4.04万亩,总量居全省第一,有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自2023年9月列入试点以来,我市出台试点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全域低效用地摸底调查,识别低效用地25.7万亩。其中,1531宗合计4.04万亩已经得到再开发,用作产业用地、城市更新用地等,带动社会投资约900亿元,释放出多重效益。
一方面,赋能产业升级“腾笼换鸟”。试点以来,我市共出让100亩以上工业用地大地块94宗17924亩,300亩以上10宗4819亩,500亩以上3宗1976亩,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十条重点产业链项目发展腾出“用武地”。通过优化产业用地配置,全市单位GDP建设用地从2022年的25.8平方米/万元降至2024年的24.1平方米/万元,降幅6.6%;规上企业亩均税收从2022年的16.2万元/亩提升至2024年24.1万元/亩,增长48.8%。
另一方面,推动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改善。试点以来,我市城市更新投资超3000亿元,补充了大批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比如中央创新城(南区)项目,正在建设湖西城市会客厅等配套,将直接惠及数万居民。
此外,还有力助推共同富裕。我市已累计整治村庄低效用地3900余亩,为乡村振兴提供空间保障。其间,义乌李祖村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引进各类业态创客70余家,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成为全省典型案例。2024年,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万元,村集体收入464万元。
试点以来,我市创新工作机制,破解存量用地再开发中普遍存在的权属复杂、利益协调难、资金平衡难等关键堵点。比如,在兰溪梅娜家纺厂项目中,我市探索国有土地与集体建设用地之间的协议置换,打破原有土地权属的界限,让分散、低效的土地通过置换实现集中、连片,为产业集聚升级创造了条件。又如,永康市陶瓷厂片区改造中,创新采用“政企村协同开发”模式,由政府统筹规划引入社会资本,在各方协同参与下,原本“低散乱”的地块摇身一变成为五金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