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再发力
永康构筑商事纠纷化解新通道
本报消息(记者 章陈波 通讯员 徐柳琳 童瑶)“没想到拖欠的23万元货款这么快就有着落,更没想到我们还能继续合作。”握着调解协议书,某公司老板王某说。曾经剑拔弩张的两家企业,在永康和合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员的“穿针引线”下,不仅化解矛盾,更重拾了合作信心。而这样的化干戈为玉帛,正成为当地商事纠纷解决的新常态。
作为世界五金之都,永康市场主体密集,商业活动频繁,随之而来的各类经济纠纷也逐年增多。今年以来,永康买卖合同纠纷数量同比上升122.77%,调解撤诉率却达到46.99%,近半数纠纷未上法庭就已化解。
“这组数据背后,是企业对高效、柔性解纷方式的迫切需求。”永康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章璐表示,企业之间并非不愿调解,而是缺乏专业、权威的“中间人”搭建沟通桥梁。
近年来,永康积极探索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模式,不断拓宽解纷渠道、创新调解方式,为破解商事纠纷化解周期长、成本高、易伤合作等难题,今年9月,永康和合商事调解中心成立,由退休法律工作者、律师等专业调解团队组成,旨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纠纷化解服务。
日前,永康市人民法院还联合永康市司法局召开律法良性互动座谈会,15家律所20余名律师代表齐聚一堂,碰撞产生三大“解纷智慧”,让商事调解既高效又精准。
在与会人员看来,商事调解如同纠纷化解的“缓冲带”,调解员通过专业引导,让买卖双方在平和氛围中重新审视利益诉求。相较于诉讼程序,调解不仅能避免“赢了官司输了客户”的尴尬,更能大幅节省企业的时间成本和诉讼成本,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同时,由专业律师提前介入,引导当事人明确交易对象、厘清被告主体,合理提出利息、违约金等诉求,避免因诉求模糊、主体错误导致解纷效率低下,让纠纷化解少走弯路,进一步提高解纷效率。
为筑牢风险防火墙,让纠纷在源头止步,永康和合商事调解中心的律师团队还将定期为顾问单位开展“法律体检”,从合同签订时的主体审核,到履行过程中的证据留存指导,全方位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寻找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永康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卢志峰表示,商事纠纷调解既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又最大程度保留商业合作的可能性,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