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古埠:排影浮沉换人间
记者 孙媛媛/文 张辉/摄
“浦江”二字,均与水有关,境内的浦阳江和壶源江都是钱塘江的重要支流。两江水波曾映照竹排往来的盛景,岸边溪滩倾听过商贾旅人的絮语。时光流转,水道变迁,那些繁盛一时的古埠,如今大多沉入历史的深潭,只在故纸堆与老人的回忆中透出些许往日的模样。
此次寻访古埠之旅,先去浦阳江下游的白马镇,探寻杨家埠巡检司与那座内陆土库隐藏的贸易密码。而后溯溪而上,驻足浦江县城边的石埠头村,在今日电商园的喧嚣中,重温“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清新画卷。末了,顺着壶源江,来到潘周家村的篁渡口,倾听大山深处撑排师傅的故事。
这些散落的往事,共同串起浦江流域的古埠文明,临水照影,那穿越时空的桨声与回响再度重现。
杨家埠:巡检司驻地商贸繁荣
杨家埠曾是浦阳江下游重要的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据说可以直通当时四大港口之一的宁波港。如此重要的埠头位于何处?由于时代变迁及河道变更,如今鲜有当地人能说得清楚。
崇祯《浦江县志》记载:“杨家埠,位于县东四十里。”据此推测,当时的杨家埠应处于浦江东北角的浦阳江西岸,也就是如今白马镇傅宅一带,现划分为利丰、五丰和永丰3个行政村。
浦阳江自西奔腾而来,接连被官岩山、球山阻挡后,折向东北流去。在圪弓山(又名国公山)下,江水冲刷出一个巨大的水湾,随后向东汹涌而去。大水湾位于现在的利丰村湖畈与肥地坞龙门交界处,是一处难得的深水码头,边上又有大片滩地可以作为货场、料场。这个天然良港便是杨家埠,后迁移至傅宅小溪口,一直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末。
据村里老人回忆,出了八弄口,便是杨家埠。从八弄口出来后,经过傅宅洞门,往东走上一段路就是杨家埠。
可见,此地形成埠头,不仅具备船只停靠的自然深潭条件,周边还有大村落且处于交通要道,当时杨家埠就在浦江到杭州的官道旁。过去,这里“五里一亭,十里一铺”,沿途曾设有郑界铺、洞门(镇东门)、关帝庙、文昌阁、广济庵、爽心亭、清溪亭等,热闹非凡。
早在明洪武六年,杨家埠附近就设立了巡检司。巡检司承担着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与稳定的职责,通常设在农民起义频发之地以及经济发达、人口流动密度较大的区域。巡检司下游还曾设有义渡,光绪《浦江县志稿》记载:“今有义渡一只,浦阳江水经此。”傅克平在浦江县水务局供职20多年,他说有人在诸浦交界的水闸处荒草丛中见过那方义渡碑,上面刻有“无论远近,概不收钱,恐船破损,牛不准过”的字样,落款“同治七年秋月立”。
由此可猜测,杨家埠一带的货物贸易曾经十分繁荣,位于永丰村的土库可印证这一推测。土库在荷兰语里是指堆放货物的仓库。明朝隆庆、万历时期,荷兰商人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设有9座土库用来堆放往来货物,位于浦江的这座是唯一一座不沿海的土库,也是如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土库,被列入浙江省文保单位。
1573年,兰溪商人董华选中此地建土库,并得到荷兰商人的认可——这里是诸、义、浦交界处,一公里之外还有杨家埠,水陆交通方便。土库所在的位置地势高,共有20个房间,整座建筑的安保和排水设计合理,很适合中转、存放货物。
过去,保存在土库内的货物就是通过竹筏在杨家埠停靠后上岸的。据介绍,由于过去浦阳江的河道没有堤防保护,在丰水期,河道两边容易被冲毁,而在枯水期,水位又很浅,没有行舟条件,所以浦阳江上运输都是靠撑筏。
古代对撑筏人即筏户的管理一度混乱,有的筏工故意把船上的货物扔到河底,谎称翻了筏,货被河水冲走了。很多货主水性不好又不是本地人,没法追查,常常为此感到苦恼。清朝乾隆年间,浦江知县何子祥上任后想了个办法,把5个筏户结成一组,设一名筏长,互相监督。船翻了,东西没了,先内部自查,如果查不出客观原因,就要自行垫付货款。自从采取这个办法以后,过去混乱的情况就不复存在。
五丰村老支书傅继翔回忆,20世纪50年代,浦阳江西岸还常常停满竹筏。彼时,供销社从浦阳江运来的盐包,会在杨家埠集中上岸,再分发至浦江全县各地。1958年建设安华水库后,河道发生了变化,江面也变窄了。如今,杨家埠所在地正在实施安华水库改造工程,关于江水的故事,即将翻开新的篇章。
石埠头:今朝电商园 昔日竹排游
自杨家埠逆流而上,20公里开外的石埠头村位于浦阳江中段,在古代也是浦阳江沿线的一个重要码头。
石埠头,顾名思义,这里曾是一个由石头砌成的河埠头,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成化年间。村庄以埠头为名,一直沿用至今。
村庄北面紧临浦阳江,但村里人习惯称浦阳江为大溪,因为南面还流淌着一条无名小溪。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溪滩荒地,并无人烟。每到梅雨季节,浦阳江便洪水泛滥,大小石块伴着泥沙随着滚滚洪水从上游冲下来。洪水退去后,江边堆积起一大片鹅卵石和黄沙混合的沙滩。这样的沙滩很适宜种黄豆,慢慢地,这一带人口聚集,人们在这里种黄豆、做豆腐,村落由此逐渐形成。
“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歌词里唱的景象就是石埠头曾经的面貌。这个埠头不渡人,只运货。过去,浦江南山脚下各村及通化一带(即现在兰溪市横溪镇、梅江镇一带)的烟叶、生姜、毛猪等就是人们靠双肩挑到石埠头装上竹排,运到诸暨后再装船运到下三府(明清对杭州、湖州、嘉兴三府的合称)或更远的上海、苏州等地。
由于往来货物多、货主多,村里撑排的人也多,石埠头村逐渐成为一个商贸集散地,村里曾有许多旅店和小吃店,商业氛围浓郁。
该村党支部书记黄朝阳记得,儿时在溪滩里还见过从花桥乡撑下来的竹排,长四五米,宽一米多。为防潮避水,货物用油布包裹,再用绳子捆绑。据《石埠头黄氏宗谱》记载,直至民国初年,该村还有11户以撑排为业。1958年通济桥水库建成后,浦阳江的水量逐渐减少,石埠头撑排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石埠头村是浦江县南北交通要道,由于浦阳江横贯东西,给行人过江带来不便。清代道光年间,为方便南来北往的商客和行人,浦阳江南北各村有志者自发捐款,聚众人之力架起一座木桥,取名为“众成桥”,并立有一块石碑,上书《众成桥碑记》,记录当时人们修桥铺路的历史。如今,这块石碑上的字已模糊不清,依稀可辨认石埠头村黄文宝、黄宗坞、黄宗廷等7人的名字。直至1972年改建为过水路面桥,这座历经100多年的木桥才彻底停用。
木桥见证了石埠头的撑排往事,后来由水泥桥改建的公路桥则见证了石埠头村的蝶变历程。如今的石埠头村已是远近闻名的电子商务园,一幢幢高4层半的楼房整齐排列,楼间距宽敞大气,道路干净整洁。变化从2013年旧村改造开始。“当时村里不少土地被征用,现在村周边的中学、体育馆的土地过去都是我们村的。”黄朝阳说,趁着旧村改造,村里规划建成电子商务园,由于招商政策优惠,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经营户。
如今,村里水果店、小吃店、理发店齐全,并建了一幢32层的高楼,还开了饭店、宾馆和电子商务培训学校,引进专业公司处理电商纠纷和后期服务。“从前埠头兴旺时,商户云集的场面现在又回来了。”黄朝阳由衷感慨。
篁渡口:大山深处放排杭城
壶源江与浦阳江来自同一发源地,但两者不同的是,壶源江流经山野村庄,蜿蜒北流,直至浦江县北大门檀溪镇才有撑筏条件。在这里,人们习惯把撑筏叫作撑排。
壶源江从檀溪镇潘周家村西侧潺潺流过,之后便进入桐庐境内。这里水量不小,慢慢地,村子西侧形成了一个埠头,村里人唤作“篁渡口”。
篁渡口渡货不渡人,货物大多是竹子、木炭、木料,这与潘周家村的地理地貌息息相关。潘周家村的东面,大元溪从山谷间流淌而下,在村庄东北处汇入壶源江,因而潘周家村是夹于两水之间的一块三角形平地。这里山环水绕,风光旖旎。
村庄西边是一片纵深十几里的山坞,大山深处满是毛竹和树林,村里人就地取材,利用山坞中的竹子、木材制作农具、搭建脚手架。冬季来临前,下游的杭州急需木炭取暖、烧饭,此时便是撑排师傅最忙碌的季节,也是篁渡口最繁忙的时节。
现如今,撑排已淡出人们的视野,那么过去撑排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宗谱记载了明朝陈昌言的《盘溪八景》组诗,其中的《篁渡停舟》专门描写撑排场景:“疏林隐隐挂斜晖,荷负争从晚渡回。万籁声藏秋色暗,一篙停待月光来。且收兰桨归村去,不把航舠傍岸开。明日晴和风水顺,放槎东去访蓬莱。”
明代万历初年,盘溪周氏做谱请来文人作八景诗,不免附庸风雅,而实际上撑排极为辛苦,正所谓“三十六行,放排是末行”。在潘周家长大的潘朝阳专注于家乡文史研究,他在10多年前遍访村里撑排老人,将潘周家的撑排往事了解得很清楚。
潘周家村由潘家和周家两个自然村组成,潘家自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从徽州迁来,周家则是南宋理宗时期从钱塘迁来。“新中国成立前,潘家比较富裕,没人撑排;周家则有很多人靠撑排养家糊口。”潘朝阳说,“撑排危险,有的甚至有去无回。”
撑排危险,主要是因为江面狭窄,且多暗礁石块,竹排很容易被湍急的水势掀翻,撑排师傅便会翻身落水。冬日里寒风刺骨,再加上浑身被冰冷的江水浸湿,那滋味可不好受。村里的老撑排师傅周谦华曾回忆,有一次,一条竹排在一处堰坝的泄洪口下方突然横着下冲,他眼看着竹排上的撑排师傅落水,被沉重的竹排压在水底,好在不久后那人抓住竹排最后一根毛竹钻出水面,有惊无险。
撑排的终点是壶源江与富春江交汇处的富阳场口镇。周谦华曾自述,撑一次竹排至少要5天,中间要住两天,非常辛苦。冬季撑排需要做好保暖工作,条件好一些的会穿上用妇女头发织的袜子,保暖,不渗水,上岸后抖一抖就干。条件差的就用稻草做草靴,再在外面裹棕丝,一直裹到膝盖处。
撑排需要两个师傅合作,站在前面的胆量大、水性好,手持四五米长的橹,负责寻找水道、掌握方向,尤其是在遇到险滩时能发挥重要作用。位于后方的撑排师傅主要负责在水道的拐弯处、堰坝的排洪缺口前,手持撑篙协助伙伴。
撑排一般选择溪水量适中时出发,如遇发洪水,溪水浑黄,就得等到洪水退去,溪水变清之时。撑排师傅通过观察溪中的“骑马石”来判断水量,石头露出水面一大截,就能放心撑排。时至今日,这块硕大的“骑马石”依旧躺在溪水中央,这曾是篁渡口的航标,也是撑排往事的历史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