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他一瘸一拐丈量高姥山的高度和里程,牢记每一名患者的家境和病史
高姥山3200人的“医”靠
记者 毛伟军/文 记者 陈冰冰 通讯员 陈帅 陈超超/摄
一身白大褂、一只药箱、一辆电动轮椅车。这是磐安县盘峰乡高二村及周边村民眼里最熟悉、最亲切的身影。
尽管这个身影一瘸一拐,但在高姥山40多年的坚守,早已成为当地人的“医”靠。
他就是盘峰乡卫生院高二分院64岁的吴波医生。虽说是分院,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医院。“我负责7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3200多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有800多名。”
“病人一进门,我能说出他家住在哪里,得过什么病,对什么药过敏,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不用探问或查看电脑记录,这些全装在我心里。”
“有吴医生在,我们就安心了。”吴波就像高姥山上的杜鹃,开在村民心中。
“只有我能跟3岁智商的金天宝交流,一个手势便知道他哪里不舒服”
高二分院辖区是磐安最偏远的地方,素有“磐安的西藏”之称,大部分村海拔在900米以上,高姥山群峰中千米以上高峰有12座。
高二分院位于高姥山半山腰的高二村,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从分院门前穿过。
早上7点半,吴波刚打开诊室的门,突然有个人闯进来,不断拍打自己的左脸颊。
原来是村民金磊。一个手势,吴波心领神会,他牙痛了,诊断发现他的牙龈肿胀。
金磊小名叫金天宝,今年28岁。3岁时突然发烧,父母以为是感冒,采取土办法退烧。等他们第二天送到高二分院,孩子因持续高烧时间过长影响到大脑的发育,现只有3岁的智商,也不会讲话。20多年来,金天宝生病都是吴波看的,也只有他能读懂金天宝手势的含义。“他是个哑巴,也不懂哑语,只能用手势比划。”吴波说,给他看病多年,现在只要金天宝一个手势自己就能明白意思:“一只手在半空中划半个圈,意思要吃饭了;身体哪里不舒服,就会用手不停拍打那个部位……”
金天宝的不幸,让吴波感到同病相怜。
“我也是一个病人,但我更想成为一名好医生。”两岁时,吴波患上小儿麻痹症,持续高烧导致他左腿落下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读书时,同伴走一个小时的路程,他要花费三个小时。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希望帮到更多人。
1981年,他考入金华卫校。1983年毕业后,他回到离家5公里路的原高二乡卫生院,成为一名高姥山的健康看门人,以真心治病救人。
“这里的医生要懂得与病人沟通。”分院离仙居很近,大多村民说仙居话,尤其是老人不会讲普通话。吴波是本地人,熟悉村民又会方言,没人比他更适合。
这是他的初心。
“看到病人痛苦地走进诊室,面带笑容地回家,这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时候。”他给金天宝配了药,并帮他服下,半个多小时后,金天宝连蹦带跳地跑出了诊室。
“吴医生又是上门看病又是喂我吃药,我还不小心吐了他一身”
这时,东山头村78岁的吴福英正陪着85岁的丈夫叶再寿来摘除导尿管。“少了吴医生,日子还真不好过。我们在这深山里,多亏有他。”因为孩子在县城工作,吴福英只能叫72岁的外甥女婿龚西银背他来诊所。
住户零星散落,青壮年都已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守着高姥山。
而就在离医院50米开外的一户农家门口,一位老奶奶正在晒太阳。
“我瘫痪在床20多年,全靠吴医生帮我看病,他是好人。”88岁的曹友花老奶奶夸个不停。
就在上个月,吴波突然接到曹奶奶的电话,说自己肚子疼。她儿子刚好不在家,让吴波赶快过去。
吴波立马背上药箱,骑上去年买的电动轮椅车来到曹奶奶家。诊疗、取药、喂药……他来回奔波。在喂药时,曹奶奶疼得不行,一口喷吐出来,吐得吴波全身都是。
“我行动不便,只要一个电话,吴医生就会来。他自己走路也不便,真难为他了。”曹奶奶不停念叨着“他是个好人啊”。
“孤寡老人多亏了有他在,生了病也不怕。”此时,隔壁邻居王小英刚好走过来,便接话说:“我平时都在大盘镇里卖衣服和鞋子,一有空就回家住几天。吴医生每天都给我免费测血糖,今天刚测过,6.0,正常的。”
身患残疾的吴波最牵挂的是留守在大山深处的父老乡亲。当时,这里还是高二乡卫生院时,他每个月至少要走路去丰陈村两回,10多公里山路,来回走6个多小时,也要去给村民打预防针或消毒自来水。
由于每次急着给村民看病,吴波有时也会把自己摔成患者,一个下雪的凌晨,他给村民看病连摔了三跤,最后还是村民扶他回的卫生院;一次,他着急看病,直接从楼梯上摔下来……
2016年的一个夏日,他去山前村帮人看病,走山路时不小心摔倒,人直接滑下山,左膝盖撞上一块大石头。本来行动不便的左腿再次遭遇骨折,被村民送到县人民医院治疗。
今年1月1日,他到医院体检时,本想取出腿上固定的钢板,医生劝他:“左腿旧伤加新伤已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钢板不能取。”
如今,钢板还留在左腿里。“刚好有理由买电动轮椅车,也给我平时行医送药安上一双‘翅膀’。”吴波风趣地说。
“我有时回东阳老家,生病了还是回到这里找他看”
今年69岁的蒋国锋是东阳人,退休后一直租住在高二村。“这里不但景色美、空气好,吴医生医术更好。”蒋国锋一手拿着吴波刚开的降压药,一手竖起大拇指点赞。
“吴医生从来不把我当外乡人,我有啥不舒服,他诊治后就药到病除。我有时回东阳老家,生病了还是回到这里找他看。”
他的默默守护,从来没有二话。与其说吴波是一名医生,不如说他是村民心中的“家人”。
2018年,磐安县实施行政村调整,高二乡卫生院撤并至盘峰乡卫生院,开设高二分院。原本卫生院的3名医生缩减至1名,当大家都在思考谁会被留守时,吴波主动提出“我留下”。
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如今的卫生室虽然只有几十平方米,但诊断室、输液室、药房等“五脏俱全”,吴波既是医生又是护士,问诊、拿药、输液……他一肩挑,每年诊疗1万多人次。
诊室与药房也就一墙之隔,相距10多米,可每天记不清重复多少趟,也不知比常人承受多少倍的痛苦。
多年后村民才知道,那年吴波已到退休年龄,但他选择坚守。吴波的理由很朴素,“村中老人看病不方便,我又是本地人,语言交流方便,我最适合留下来。”
40多年,初心不变。这话与当初选择走进高二乡卫生院时如出一辙。
在高二分院,吴波365天全年无休,24小时应诊。今年以来,也就1月1日请了半天体检的假,从未休息过。
2023年1月20日,吴波接到妻子郑瑞方的电话,告知父亲病危,让他赶回医院见父亲最后一面。“我看着满屋的病人,于心何忍?没见父亲最后一面、尽最后一份孝,有些后悔。但如果当初走了,一定会更后悔。”吴波摘下眼镜揉了揉双眼说,病人虽然没吱声,但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这里更需要他。
对妻子和女儿,吴波心里有更多的亏欠。因为不能回家,妻子要照顾女儿的两个孩子,只能在每周五急匆匆赶到高二分院,做好一周的菜。这种“牛郎织女”的日子已成习惯,在郑瑞方记忆中,最近12年里他只回家过了两个春节,其余时间都守在卫生室,或奔波在就诊路上。
开心的是,在女儿结婚时,吴波开了个玩笑:“你我都是独苗,如果你有两个孩子的话,一家一个。”没承想,女儿真生了两个孩子,大的叫吕一诺,小的叫吴晚柠。
此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妻子上周五就备好了菜,微波炉热一下就行。”吴波打开冰箱,里面有一大罐菜:咸菜炒冬笋。
吴波说,其实,经常有村民一大早送蔬菜来,偷偷地放在医院门口,这满满的心意真受不起。
采访归来时,天色甚晚。高二村民已早早熄灯,但依然还有一盏最亮的灯守着长夜。灯火阑珊处,有个一瘸一拐的身影,四十年如一日。正如吴波说的“只要大家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哪天我岁数大了、干不动了,我才悄悄离开”。
吴波只是全县58名乡村医生的一个缩影,更多像他一样的乡村医生扎根基层,为打通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小病不出村”而默默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