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磐安新闻

这是新农人更是兴农人

——解密卢人法果蔬全产业链 发展升级之路

记者 毛伟军 通讯员 潘辉 马聿晖

“这边大棚里的球菜和莴笋正值上市季,而那边大棚刚在栽种番茄和黄瓜苗。”昨天,在磐安县双溪乡小春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负责人卢人法正和工人们忙着装运新鲜蔬菜,配送到金华市区和东阳等地。

科技示范人、家庭农场主、联合社带头人……近年来,“新农人”“田秀才”不断涌现,卢人法在乡野靠技术靠创新挖出“金疙瘩”,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型职业农民。

从蔬菜批发到创建蔬菜生产基地,再到联合社抱团发展,他在18年里实现从一个农产品批发商向“新农人”再到“兴农人”的完美转身。

绿色蔬菜种植是“硬核”

2006年,卢人法靠配送粮油蔬菜起家,从金华和义乌等批发市场批来蔬菜,配送给磐安县城各学校、单位和菜市场。

2009年,他成立小春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双溪乡创建蔬菜生产基地,一手解决蔬菜的质量和数量问题,一手平抑磐安县城的生鲜菜价。

同年4月26日,投资290多万元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落户双溪乡,开始走上征途。

谁料,庄稼汉也不好当,第一年就栽了个大跟头。“当时我缺乏技术和经验,第一年就亏了近60万元。”痛定思痛,卢人法第二年高薪聘请山东寿光的高级农艺师王玉华。

“磐安的底色是绿色,我就做好绿色这篇文章。”基地蔬菜“吃”的是有机肥, “喝”的是自然水,自然种出来的蔬菜就绿色安全、营养美味,大家买得放心、吃得健康。

15年下来,小春蔬菜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2019年,小春蔬菜专业合作社入选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去年,基地被确定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蔬菜供货商,这是对他发展绿色蔬菜最好的肯定。

智慧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倒春寒会不会影响蔬菜生长?”

“不用担心,有科技加持,再坏的天气也掀不起大浪。”卢人法打开手机上的“小春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在防风防寒智能控制器上,轻轻一点,基地大棚塑料薄膜自动关闭。

“关上薄膜,温度就会上升;打开薄膜,蔬菜可大口透气。”别人看天种菜,他是看屏种菜。

蔬菜种植变得如此智慧的背后,是科技的加持。在蔬菜基地有一块LED大屏,这是基地的驾驶舱。电子屏幕上,大棚里的湿度、温度、光照等数据在不停地奔跑,技术员可以实时查看大棚各种设备的监测情况并进行预警分析,让种植更精准、生产更高效。

卢人法说,这里是基地的“作战指挥部”,也是农场的“智慧大脑”,采用“5G+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这个电子大屏,可以看到农场里各个“战区”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水肥利用等数据。除了可以根据采集到的各项数据进行“智慧种植”,这里的物联网智能远程控制系统还能自动补光、通风、换气,“这不是传统思维种菜,而是运营管理模式”。

如今,基地里有了大数据平台,不仅节省了劳力,还实现了精准调度。“有了科技加持,2023年农场降低农业投入直接成本30多万元,亩产效益提升了20%。”卢人法说,未来将继续推进数字农业建设,通过技术应用,让传统农业“靠天吃饭”转变为“靠技术吃饭”。

联合社抱团发展促共富

“我一年种两茬番茄,全靠‘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一年下来有10万元收入。”正在下园村田里扦插番茄苗的村民陈新芳已尝到联合社的甜头。

近年来,磐安县内各果蔬基地、家庭农场异军突起,但发展并不均衡,有的缺乏技术,有的存在销售问题,还有的没品牌。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2017年10月,卢人法牵头其他4家合作社成立磐安县益合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目前,联合社旗下有小春、始丰畔、大山谷、大盘山、翠峰5家合作社、126个成员,农户2000多户。联合社实现“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实现抱团发展,有效降低了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联合社最大的优势是技术共享,平时有两名技术员,如遇到疑难杂症,就邀请省市农科院专家帮他们解决难题。”磐安县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陈加多说。

在与当地农户结成利益联合体后,每年从农户上收购蔬菜近360吨,在保证蔬菜质量的前提下,为联合社提供充足的菜源。目前,这里的新鲜果蔬源源不断地销往金华市区和义乌等地的果蔬批发市场。

2023年,联合社农产品销售额达1086万元,实现净利润218万元。“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从生产、销售、深加工、农旅融合等全产业链发展,也带动2000余户农户共富,2023年户均增收1.8万元。”卢人法说。

“联合社是个很好的资源共享平台,从种植到管理再到销售,一条链上都有了支撑。”说起加入联合社的好处,锦云家庭农场业主陈锦华喜笑颜开。去年,该农场滞销的几千斤火龙果通过联合社找到了销路,解了陈锦华的燃眉之急。

实行产业联合化后,联合社还开设农民田间学校,免费培训700多人次,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带动周边农民就业120多人,每年临时用工1.57万人次,平均提高农民年收入3.6万元,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致富。

农旅融合成为新赛道

“这里既能观光,还能采摘,每年应季水果上市,我都会过来采摘。”随着双溪乡樱花节的如约而至,小春蔬菜专业合作社也招蜂引蝶,变流量为留量,赋能蔬菜基地的三产发展。

采摘游、研学游……这些都是家长和孩子喜欢的事,而卢人法在“绿色种植+生态旅游”这条农旅融合新赛道上变着戏法做加法。

在卢人法看来,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是基地未来发展的趋势,既能提高农民收入,还能推进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卢人法坚持探索“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农业旅游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创造更多附加值,最终形成集农业生产、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名优粮果蔬展示等多位一体的绿色农业基地。

从种菜、拔草、松土、采收等劳动实践,到果蔬生长周期、病虫害防治等知识科普,这片农田逐渐变成了科普学堂、研学基地。多年来,小春蔬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金华市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研学学生约500人次。

“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我有信心向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同时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一心务农的新型职业农民,带领周边农民共同致富。”卢人法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