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 稳步推进
走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市域实践新路子
章胜峰
编者按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高频词,也成为理解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关键词。
婺江潮·理论周刊今起推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请专家解读阐释新质生产力“新”在哪,新质生产力对金华发展有多重要,如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金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和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系统阐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应如何领悟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怎样从金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走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域实践新路子?
一 从理论认知层面,要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生产力是人们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根本基石。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它由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
1.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构成理论的深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以及科技、教育和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构成。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经历了蒸汽机应用、电力和内燃机应用、计算机和高科技迅速发展为标志的三次产业革命,迎来了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生物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每次产业革命都是科技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提升,进而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大幅度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构成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飞跃。
2.新质生产力核心在“新”关键在“质”。新质生产力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就得以新要素和新技术为核心动力,驱动生产力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就得强化数字、知识、智能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以数据为新要素,以数字技术为关键,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赢得高质量发展主动权。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目标是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先进生产力主阵地。
3.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绿色化。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它可通过数字化和绿色化来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数据要素赋能的数字化,扩大全社会生产要素连接范围,促进全要素流通,优化产业发展形态和商业模式;通过节能减排的绿色化,提高能源和原材料使用效率,降低对环境负面影响。数字化绿色化的新质生产力必将带来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二 从实践价值层面,要科学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价值
随着我国进入“三新一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生产力发展的伟大实践催生新质生产力理论。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角度,把握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任务,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实践价值,需要科学把握。
1.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它坚持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协调为发展机制,以绿色为发展条件,以共享为发展目的,以开放优化发展环境。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将科技、教育和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纳入生产力范畴,赋予生产力更加丰富的内涵,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助推我国科技水平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新”,还在于它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建设产业链“链主”集群,发挥技术“策源地”、数字处理中枢和数字贸易中心作用;它在国内大循环中,及时将创新成果运用到实体经济中去,科学布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它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中心。
3.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质”就在于高质量,表现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表现为提升劳动者从事智能创造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劳动资料(硬件工具)的智能化程度,强化劳动对象(信息知识和可再生资源)重复利用率。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业态,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与优化,实现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型。它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三 从地方探索层面,走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新路子
金华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战略机遇、硬核任务、务实导向,逐项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的系统部署,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走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子。
1.聚焦“创改开”总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金华要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技条件,实施“创改开”三个“一号工程”,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创新破难时,聚焦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突破,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生产力的“新”;在改革破题上,聚力推进政务服务增值,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优化生产力的“态”;在开放破局中,聚力国际陆港建设,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通过开放引领提升生产力的“质”。
2.锚定“港”“廊”“链”主战场,发展新质生产力。金华要通过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主动融入全省“四港联动”发展格局,深化制度性开放,建设高水平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通过打造浙中科创走廊,建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十条重点产业链打造,将科技创新成果快速应用到具体产业链上去,以优化“2+4+X”产业体系。需特别强调的是在主战场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重视提升传统产业,对电动工具、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链,着力用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升级,促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又要突出发展“大好高+链群配”新产业群,对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等产业链,在产业集群布局时注重牵引力大、可持续发展、支撑力大的高端产业,通过产业上下游链接、集群发展和旁侧企业的配套齐全,提升生产力发展的质效。
3.聚焦“招投拓”主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金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的新质生产力,在抓项目扩投资拓发展空间时要注重招大引强,通过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通过协调高校、院所、企业多方科技力量,打通产学研相互衔接的堵点;通过上下游一体贯通、大中小一体培育,内外资一体招引,提升生产要素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以拓展金华产业链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4.聚焦“富文绿”高追求和“稳安治”硬任务,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金华正在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域样板,应该以婺文化为标识,因地制宜推进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它的发展需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为此,金华要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做强绿色制造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维护社会稳定,抓好安全生产,推进依法治理。为此,金华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聚焦“勤实廉”严要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相应干部队伍保障,金华要形成勤奋者肯干事,实干者能成事,廉洁奉公不出事的氛围;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机制,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要按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发展新质生产力,防止模式单一、一哄而上和泡沫化。
(作者系中共金华市委党校教授、市咨询委特约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