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博物馆“建管用”提质增效
宁 晶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必然要求。2021年,浙江率先启动乡村博物馆建设,明确“十四五”期间全省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等目标任务,并创新制定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星级评定办法等制度规范,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载体、带来了新成效。立足现有基础,系统推动乡村博物馆培育、运维和利用工作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特色化培育
截至目前,省文物局已经验收公布692家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其中金华市入选82家,数量全省第二。从现状看,乡村博物馆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文化主题多样而鲜明,包括历史名人、工艺美术、民俗活动、农耕、革命遗迹、民族风情、影视文化产业等等;二是在广泛分布的同时有所集中,例如金华82家乡村博物馆分布在各县(市、区),其中武义县以36家领先;三是存续形态多样,有的与文化生产经营活动相统一,有的与乡土文化宣传展示相融合,有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
这给进一步做好乡村博物馆培育建设工作带来了启发。首先,既然文化主题不拘一格,工作思路就可以更加开阔,要深入指导各地乡村从地域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产业发展等资源中,寻找建设乡村博物馆的特色化切入点。其次,可以通过集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以县级或片区为单位整合打造乡村博物馆品牌。此外,培育建设时要把预判存续形态作为重要一环,进而确定选取何种见证物以及如何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这些见证物,这也是特色化的一个表现。
扩大多元化参与
乡村博物馆总体上还是一个新事物,很多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比如,过去一些地方曾经出现的“热闹开、冷清守、无声关”现象,今天仍需业内警惕。为了让建起来的乡村博物馆活下去,项目所在村庄以及当地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类主体,都应该发挥各自作用,为项目的持续运营和有效管理贡献力量。
通常,乡村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就已经确定以谁为投入主体,但为了提升运营管理综合水平,需要有意识地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例如,政府层面要整合乡村建设和文化发展相关资源,加强对乡村博物馆的整体性引导、支持和推广,加大对优秀公益性项目的长周期投入力度;村庄层面需强化运营思维,积极盘活古民居、藏品、本土化技术和人才等资源,为乡村博物馆提供属地支撑;企业和行业协会除了直接建设乡村博物馆,还可以整合用于品牌形象、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资源,参与现有项目的运营管理;城市文化场馆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专业作用,深化一对一帮扶等合作模式和相关标准技术研究,为乡村博物馆运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在有条件的区域可建立乡村博物馆志愿者机制,鼓励对历史、文化、博物馆展览具有爱好和一定知识的群体提供志愿服务。
实现效益最优化
当前,乡村博物馆事业的重中之重是激活各项目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的转变。为此,需要强化系统观念,统筹好四重关系,确保乡村博物馆有人气、有效益。
一是静态与动态。静态展示是博物馆的基础功能,要在布展主题化、层次感等方面下功夫,避免简单粗放摆放。高阶目标则是动静结合,从讲解、情景化、故事化等方面入手,实现内容展陈活态转变,营造“享受博物馆”的氛围。
二是小众与公众。一方面,着力提升乡村博物馆的独特品味,在文化追求上别出心裁。另一方面,避免把乡村博物馆办成单向度宣传自身的村史馆或样品间,而是要努力挖掘展品对于社会公众的普遍价值,在艺术审美、道德教育、知识普及等方面增加参观者的收获。
三是传统与现代。优秀传统文化是博物馆事业的根基和魅力所在,因此必须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守护好传统元素。同时,也要站在受众的角度努力消除历史的隔阂感。比如,有条件的场馆要深化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和短视频等新媒体应用,创造形象化、互动化的参观体验。
四是主题与外延。乡村博物馆具有鲜明的主题,不能简单当成一栋建筑、一个场地进行使用,什么活动都往里放。但在不冲淡主题的前提下,也要努力发挥乡村博物馆的支点作用,精心策划安排常设活动和专题活动,特别是基于IP的文创活动和基于知识的研学活动,让乡村博物馆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金华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