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风物

低田羊肉“十八力”!

◎记者 胡一谦 /文 黄云鹏 /摄

“‘低田羊肉’‘十八力’!”近日,记者走进孝顺镇低田综合市场,这句朴实的方言立刻印进脑海。

“十八力(方言发音‘十八雷’)”的说法源自古代武考中的拉硬弓项目,硬弓弓臂用水牛角制成,其坚韧度有“十六力”“十八力”之分,“十八力”是最高的级别,之后便以“十八力”盛赞某项技艺达到最高水准。

旺季一天能卖上百只羊

“嘭嘭嘭……”入口直走第二个摊位传来急速而稳健的剁肉声,周边围满了顾客。记者探头一看,正是羊肉摊。摊位面积不大,摊面上却是琳琅满目,除了羊肉,羊头、羊肚、羊蹄、羊杂应有尽有。“肚子上的来一块。”“大腿上的切一块。”……顾客挑选羊肉各凭“经验”,喜欢肥的瘦的,只管说出来。经营户心领神会,手起刀落,就将客户需要的羊肉分割出来。

“爱吃羊皮的可以选羊肚子上的肉,爱吃瘦肉的选羊腿,羊蹄胶原蛋白多,羊肚炒着吃更香。”这家羊肉摊的摊主是一对年轻夫妻,妻子卢宇婷热情招呼着大家。

“这块砧板用了多少年?”记者看到摊位上的砧板已有大幅凹陷,忍不住开口询问。卢宇婷突然笑了起来,“平均三个月换一块砧板,还挺费的。”

卢宇婷说,目前市场里有两家羊肉摊。天越冷,羊肉的需求量越大。临近新年更是羊肉的销售旺季,经营户每天煮制上百只羊并不稀奇。

“低田羊肉”品质如一

“低田羊肉”在上世纪90年代,就享有盛名。逢年过节,周边县市有条件的村民会赶过来购买。“‘低田羊肉’的历史要问问我舅妈,她最早做这个。”“低田羊肉”的“创始人”叫方秋芬,已经在家含饴弄孙的她,接到卢宇婷的电话后,很快赶了过来。

61岁的方秋芬笑容亲切,提起“低田羊肉”便打开了话匣子。“鼎盛时期,市场里卖羊肉的有六七家,现在有的转行了,有的开到别处去了,市场里只剩下两家。”方秋芬28岁时向外地来的师傅学习白切羊肉的做法,之后就在低田菜市场摆摊,是当地第一家白切羊肉摊,也是经营时间最长的一家。羊肉摊的名气渐渐大了,也就有了“低田羊肉”的叫法。

“‘低田羊肉’出过不少学徒,周边县市区挂‘低田羊肉’的摊铺也不少。”方秋芬说,但真正保留“低田羊肉”手艺和精髓的,还是在“大本营”——低田。

“我们这,注水、以次充好的现象绝不会发生。”方秋芬说,白切羊肉制作不算难,最难的是坚持和守牢底线。“低田羊肉”之所以名声在外,与始终如一的品质分不开。

煮制白切羊肉有门道

“刚开始的时候,好几天才卖一只羊,现在条件好了,吃的人多,一天至少卖十几只羊。”方秋芬指了指正在忙碌的卢宇婷夫妇,“干这行辛苦,早起晚睡的,我们年纪大干不动了,三年前就将羊肉摊交给了他们。”

“制作原料,重量35斤到45斤的山羊最好。”方秋芬说,这样大小的山羊体质结实、脂肪少、瘦肉多、膻味小,肉质鲜嫩很有弹性。

羊肉煮制也是一门技术活。记者来到羊肉煮制现场,土灶台上立着几口大桶锅,锅中清水沸腾,不用一点佐料,清汤白水、原汁原味。

方秋芬介绍,煮的过程中,需要时时观察锅中情况,火候全凭个人经验。刚煮熟的羊皮非常嫩,就像豆腐一样,这时不能马上起锅,大约3个小时后,再捞起悬挂晾干,晾的过程中还要用羊汤清洗羊皮上的浮沫,再用钩子轻轻刺破羊皮上偶尔凸起的“小水囊”。货真价实的白切羊肉需要的是用心和耐心。

“低田羊肉”深受市民青睐

“‘低田羊肉’来咯!”家住孝顺镇中柔村的朱仙玉将刚切好的一盆白切羊肉端上桌。只见肉质白嫩细腻,切得方方寸寸,透着一股清香。

“以前羊肉贵,大家不太舍得买。现在条件好了,想吃就去买。”朱仙玉说,每每有客人来,她都会到低田买羊肉招待客人。

在朱仙玉看来,低田白切羊肉最大的特色就是不膻不腻,入口鲜香,酥软而不烂。佐以酱油、醋等蘸着吃,更能激发羊肉的美味口感。特别到了冬季,热气腾腾的火锅涮起来,白切羊肉往里面一扔,又是另一番风味。

“羊杂也很好吃,一点也不膻。”朱仙玉说,与市面上常见的牛杂吃法不一样,低田的羊杂是切片,蘸着吃。制作的时候,将羊杂塞进羊肚,压实冷却后,切片食用。吃起来有羊肚的脆,羊血的绵软,以及各种羊内脏的嚼劲。羊杂内加适量辣椒,蘸上酱料,口感鲜香,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