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时评

“吐槽墙”,要避免成为新“槽点”

◎潮新闻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小卖部部分产品不仅没回归原价,还涨价了”“中午睡不好”“一下雨就堵车”……近日,云南石屏县第一中学在校园里专门为学生设置“吐槽墙”一事,引发广泛关注。

学校表示设置“吐槽墙”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情绪发泄的窗口,通过它来了解管理上是否存在问题。校长带着分管领导在“吐槽墙”前现场开会办公,能现场解决的,立马安排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也拿出方案和计划去落实。对于一些不合适的意见,也会向学生作出解释。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在以人为本早已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为了方便学生反映意见建议,很多学校都有“××信箱”之类的设备,但在校园内专门设置“吐槽墙”,却鲜有听闻。

从“××信箱”到“吐槽墙”,改变的不只是载体。“××信箱”的特点是私密,固然有效保护了学生,但也让管理者的“压力”大大降低了。对于学生反映的问题,完全可以有选择地处理,有的管理者甚至长时间不开启信箱,完全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而“吐槽墙”以其匿名且公开的特性,不仅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困扰、诉求和建议,管理者更要直面问题,无疑是莫大挑战和考验。

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不能只挂在嘴巴上。“吐槽墙”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模式,搭建起一座学生与校方双向沟通的桥梁。这种畅通无阻的意见反馈渠道,是学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力证明,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校园的主人,增强了校园归属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这面看似普通的墙,承载着学生们的心声,映照出学校管理的新姿态,更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值得肯定与赞扬。当然,“吐槽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好举措能否有效落实,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长期动态地追踪保持。

一方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学校需要进行分类整理、系统分析,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问题解决流程和反馈机制。学校可以进一步考虑构建由学生代表、家长委员会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参与的监督体系,将“吐槽墙”的运作置于阳光之下,定期公布问题解决清单,用实效取信,让每个吐槽都有迹可循、有果可期。对于复杂或超出学校能力范围的诉求,不能敷衍塞责,而应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或向上级部门反映,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即便是学生不合理的意见,也要宽容以待,做好引导。

另一方面,要持续关注“吐槽墙”的使用情况,防止出现学生问题长期得不到回应,或者学校管理层逐渐失去耐心的情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在“吐槽墙”上吐槽的学生,要予以切实保护。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吐槽墙的周围没有安装监控,但要找到谁在上面吐槽,并非难事。现实中,某些被吐槽者并不愿意听取不同意见,甚至认为吐槽纯粹是在“搞事”,恼羞成怒之下不是好好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样的情况,不能不防。与之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表达内容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理性表达诉求,避免情绪化和无理取闹的内容,在鼓励畅所欲言和维护校园秩序之间找到平衡。

“吐槽墙”是教育理念创新的生动实践,为校园管理带来了新气象,昭示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值得借鉴推广。当然,“吐槽墙”的模式不一定就是一面实体的墙,各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校的沟通渠道,如线上论坛、意见簿等,让学生的声音更多地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