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文章导航

企业出题 研究院答题 人才奔跑

金东厚植人才沃土培育科技新高地

□记者 方柯

近日,2025金漪湖·浙江半程马拉松团体赛在金东区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鸣枪开跑。万名跑者齐聚金漪湖畔,现场彩旗飘扬,其中一面印有“金义新区青年人才跑团”的旗帜格外醒目,跑团负责人戴灵豪激动地挥舞着旗帜:“这是我们第一次在金东参加马拉松比赛,心情非常激动!”这支由40名科研骨干组成的队伍,首次踏上金漪湖赛道,便与新城发展达成了“双向奔赴”。

“我们现在住在‘金漪湖·青年之家’人才公寓里,平时也会在周边转转。”回想起刚入驻金华科技城时的场景,戴灵豪很感慨。2022年12月30日,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揭牌成立;2023年1月初,戴灵豪就带着团队来到金华科技城。“刚到的时候,我们的住宿、办公都还在办理中,所以经常是金华杭州两地跑。”得知戴灵豪的住宿存在问题,金东区第一时间联系了金义发展集团为其提供住宿保障。为了让人才留得下,金东区建立“全覆盖联系、全时空直达、全流程保障”的“三全”人才服务体系,解决人才落户、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问题。留下人才,更要让人才留得安心、留得舒心。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入驻的同时,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也正式动工,旨在“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示范区”。“我们是看着金漪湖一步一步到现在这个模样的。”戴灵豪笑着说。

赛场上跑友竞逐湖光掠影,赛场外金东深耕科创沃土。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既让优秀人才在金东科研“赛道”上扎根成长,其优质的平台更激发人才科创奔跑的活力。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以人才共建机制架起校地合作同“心”桥,不仅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更成功获批设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截至目前,入站的博士后已有12人。“研究院为我们提供了前期科研资金及个性化实验条件,这里的研究场地在省内属于较为领先的平台,完全满足我们的实验需求。”在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徐志伟选择扎根金漪湖的创新沃土,依托研究院提供的平台,他正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孵化企业,开展动物源性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构建的“引、育、留、用”服务机制,有效激活了本校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潜能,还广泛吸引了校外优秀人才。去年9月,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后李同明入职该研究院,并成功孵化了一家科技企业,该企业研发的“药食同源产品转化技术”成功实现从实验室“盆景”到产业“风景”的跨越。“我们的研发视野不仅局限于传统中药,我们还关注海洋中尚未开发、蕴含经济价值的药物资源,当前正聚焦于两种具有潜力的微藻进行深入研究。”李同明说。近年来,金东致力于优化创新生态,充分挖掘并激发在金研究院的创新潜力和活力,按下产学研融合“快进键”,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企业“出题”,研究院“答题”。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同样以“产学研用”为路径,一头牵引学院的人才资源,另一头对接产业市场需求。去年10月金东本土企业托普光学与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发了光学智能转换显示器,实现了显微镜下图像向手机端的智能传输,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开发编程阶段。“与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的合作,不仅助力我们攻克了电子领域的技术难关,还确保了方案的安全性和自主性。当前,我们正与该研究院深入开展第二个项目合作。”金东区托普光学企业负责人陈小龙说。院企这种“珠联璧合”的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也让原先的“一马当先”变成“万马奔腾”的创新潮涌局面。“截至目前,我们已与6家企业合作,合作意向金额达4800万元。”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山,如今正蜕变为人才荟萃、动能澎湃的科创高地。金东正以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圆心,持续扩大创新动能辐射半径,打造出人才汇聚的“强磁场”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高地”。


网站简介 | 公司简介 |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