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天南地北金東人

黄赞:武大灯影里的科学行者 金东沃土上的归乡赤子

□记者 徐莉莉 陈诗曼 王超亚/文 黄文龙/摄

清晨的珞珈山笼罩在薄雾中,樱花花瓣上细小的水珠折射出一片朦胧的光晕。穿过武汉大学蜿蜒的石径,记者在一间满是实验仪器与培养皿的实验室里见到了黄赞,他正在指导学生如何做细胞培养实验,目光专注如鹰隼。窗外的大树沙沙作响,仿佛与实验室仪器的轻鸣合奏着一曲无声的乐章——这是黄赞的日常,也是他扎根科研二十余载的缩影。

黄赞的童年,是塘雅镇田野间的一首劳作诗。夏日炽阳下,他跟随父亲在羊尖山水库的堤坝和灌渠上奔走;在灯影下,父亲仔细测算记录水库容量和各村灌溉水量的身影,是他心中最早的“科学课”。“父亲对水库容量和灌区各村灌溉面积了如指掌,公平分配安排引水时间,不对任何村子偏私,避免纠纷,他说,做实验最需要这种客观认真精神。”这份传自父辈的严谨,后来成了他实验室的铁律。1990年,经过在金华一中3年的努力学习,他考入武汉大学病毒学系(后与生物系合为生命科学学院);在4年本科求学期间,他意识到细胞生长分化蕴含了无限的生命奥妙,逐渐成了他的探寻目标。

硕士毕业后,黄赞分配到上海市儿童医院医学遗传研究所,在曾溢滔院士的指导下工作了两年。他为转基因牛和羊构建表达载体,至今依然在使用,他的实验记录和表现被曾院士多次作为榜样教育后来的学生。在意识到国内外生命科学研究水平的巨大差距后,他决定到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深造。黄赞将童年挥锄的耐力化作攻克分子生物学的韧劲。“做实验其实和耕种相通——你懈怠劳作,大地就不给你收获;你做实验心不在焉,数据就会出错,科学就会被蒙蔽。”2006年,黄赞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等我学成,一定归来。”2001年,黄赞离开时这样对自己的老师说。

于是,2010年,黄赞回到武汉大学,担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致力于阐明细胞分化及其异常导致肿瘤发生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造血和白血病发生、肝癌发生的机理,挖掘生物标志物并探索新型治疗靶点和方法,发表一系列研究论文,获得多项专利。

在黄赞的科研教学生涯中,诚信是底线。“做研究一定要笃行求真,实事求是,不能投机取巧。”黄赞告诉学生们,如果有一次学术造假被发现,就不能再待在实验室。他教授本科《生物化学》时的严苛有目共睹:他深入浅出结合科研讲解课程并设计每月小测,促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但从不给同情分。虽然他的课程是生命科学学院最难的课程,但学生的教评一直保持优秀。

黄赞严谨认真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学生的科研态度。黄赞的实验室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有相关研究合作。2021年12月到2022年6月,为完成一个研究项目需要大量临床数据和样本。为了能保证获得新鲜样本,只要有相关手术,无论在什么时间,学生都会携带着液氮罐在手术室外面等待,并在当天处理完才休息。学生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学校研究生学术创新一等奖。如今,他的团队已与金华中心医院搭建起肺癌相关基础研究的桥梁;他同样希望将来能与家乡金东的医院建立起科研合作。

今年3月,黄赞回到金东参加金漪湖半程马拉松比赛。奔跑在樱花夹道的赛道上,他想起三十年前这里还是芦苇摇曳的野滩;而如今智能灌溉系统正为花木输送精准配比的水量,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家乡的变迁,像极了细胞分化的蜕变。”更让他动容的是,乡镇里经常会举办活动,大家热热闹闹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日子越过越好。

“金东要发展,需锻造两把钥匙——一把是人才培养,一把是科技转化。”站在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的露台上,黄赞将思考织入春风,“我们不仅是人才库,为家乡招贤纳士出谋划策,更要践行科技顶天立地,服务国家需求,攻坚克难,把科研成果写在故乡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