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东山:执“瑞尔刀”破垄断 十五年磨出精准放疗“中国锋”
□记者 李培学 苏宣萌 陈婺/文 王鹤之/摄
“老家来人了,太好啦,我先在这里整体介绍一下‘瑞尔刀’,然后我们一起去研发基地看设备实物。”4月10日,在位于无锡锡山开发区的企业总部,来自金东的采访团队再次见到了“瑞尔医疗”的董事长付东山博士。
此时的他,脸上洋溢着热情笑容,言语中的那份“轻舟已过万重山”,一下子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为之一同振奋——就在数月前,付东山所带领的团队刚刚凭借成功研发上市的“瑞尔刀”,打破美国一家企业的长期垄断,成为全球第二家研制出该成套设备及系统的企业,一举重塑该领域设备的国际市场供给格局。
“瑞尔刀”,全称为X射线机器人放射外科整体系统,是我国肿瘤放射治疗领域过去只能依赖于进口的高端设备。从严重被“卡脖子”到国产设备系统成为国际竞争优势方,“瑞尔刀”的诞生之路,始于付东山的归国。
2009年,早已是美国硅谷某知名医疗器械公司技术创新领头人和多项核心技术主要发明人的付东山,舍弃优渥的待遇,回国创办了江苏瑞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核心技术能力上的差距,会成百上千倍地投射到采购进口设备系统的价格上,国产化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也是我回国创业的方向。”付东山回忆说。
然而,国产化之路注定布满荆棘。创业之初,“瑞尔医疗”团队对图像引导系统的研发,计划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并获得上市许可,但到了多系统集成时,国外放疗设备生产厂商却拒绝开放接口。面对这一对科创企业来说颇为致命的难题,付东山没有放弃,转而带领团队绕开放疗设备接口,自研控制器来替代,终于成功研发出了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像引导放疗系统。
单一系统的研发艰难尚且如此,何况是因为需集聚众多高精尖科技而有“国之重器”之称的成套精准放疗系统。“垄断地位的形成,并不因为其他研发主体缺乏尝试。事实上,不仅是国内,国际上加拿大、日本的公司都在研制,但成套设备涉及的核心部件和系统门槛实在是太多了,单单加速器小型化这一项就不得了。”付东山坦言,虽然自企业创立以来一直带着团队以核心部件的自研来为成套系统研发做布局,但当五六年前正式决定研发“瑞尔刀”时,大量的核心技术还几乎处于一无所有的状态。
“当时连研发成功率都根本没法估计,但决心已定,回国就是要干这个的,况且路线图是明确的。”凭着积跬步致千里的定力,五年多来,付东山带领核心团队将成套精准放疗系统的研发任务进行庖丁解牛,同时整合全国顶尖的研发力量,逐项攻关寻求突破。
最终,从研发之初核心部件国产率不足50%,到如今“瑞尔刀”成为全球唯二、国内唯一的高端放疗设备,专家预计仅国内潜在需求量超500台,市场空间达200亿元,“瑞尔刀”不仅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甚至还在部分技术指标和性能表现上超越了美国企业产品。
就比如“瑞尔刀”使用的治疗机头,这是机械臂上的一个核心硬件,属于高能高压产品,短短1米长,需要放置上百种零部件。“一开始我们的加速器只能用美国的,现在我们与中科院研发的,不仅造价便宜了3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更短小,让整体的治疗机头也更小巧,可轻松实现转至治疗床下,因此用它治疗脊柱肿瘤时,患者就不必像过去那样只能趴着。”付东山介绍说,由于“瑞尔刀”在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上的突破,系统在动态的定位上也实现了更加精准,“这不仅对于肺部等动态位置的肿瘤的精准治疗很重要,对于心脏病的治疗也有很大意义。这一具有潜力的创新方向上,当前全世界尚无完整产品,‘瑞尔医疗’有机会成为国际首台。”
自归国创业以来,从医疗设备部件供应商起步,付东山带领着“瑞尔医疗”团队突破软件算法和硬件技术,推动我国高端放疗设备一步步迈向自主可控。2009年至今,十五年的研发坚守,以“瑞尔刀”为缩影的自主创新,击破了高端放疗设备领域的国际垄断局面。在科技报国之路上,付东山也留下了属于自己,也属于金东人的深刻印记。
“很暖心的是,这一路走来,家乡金东都一直在牵挂着。就在去年,金东区委主要领导还在公务途中,专门抽出时间来走访我们企业,了解我们产品的研发上市进展。”与此同时,担任着傅村镇在外人士联谊会副会长的付东山,也在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这些年,家乡的发展很快。地方和产业要发展,人才是非常关键的要素,期待家乡可以培养、集聚更多人才,也期待家乡人才能够投身到‘国产化’的事业中去,破解‘卡脖子’难题,提升中国制造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