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匹配服务“一键直达” 多元共担“资金活水”长流
金东“爱心卡”成近九万名老人贴心伙伴
本报讯(金华日报记者 胡一谦)日前,在源东乡长塘徐村,82岁老人施文苏一个电话,专业助老员便如约上门烹饪。餐后厨房洁净如新,服务全程记录上传,老人满意确认——此次费用由财政补助积分结算,他分文未花。这张能预约理发、洗澡、陪看病等多项服务的“爱心卡”,已成为金东近9万名老人的贴心伙伴。
更精准的服务源于对需求的细致把握。我区依托“浙里康养”数据库,按老人年龄、家庭状况、自理能力划分四类服务对象,匹配差异化补贴与服务内容。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系统一键发放补贴,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6+N”上门服务。
全区359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爱心卡”专窗,提供制换卡服务。2023年3月,“爱心卡”运营中心应运而生,聘请专业“养老顾问”为老人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养老生态由此越发便捷可感。
在多湖街道“美地时光匠”爱心理发屋,理发师轮流值班,为高龄老人免费服务,为其他老人优惠理发——每单仅收4元。这样的试点,资金如何保障?金东区以“财政投入一点、村集体承担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家庭出资一点”构建资金池,破解了核心难题。
除民政、残联等部门补贴外,村(社区)集体每年从经营性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投入养老设施建设。当地还鼓励企业家等社会人士定向捐赠,并创新设立家庭养老褒扬机制:子女自愿充值后,慈善基金给予每月最高30元的1比1奖励,形成财政驱动升级、社会家庭持续投入的良性循环。
为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金东区上线“爱心卡”数字管理系统,对财政补贴、社会捐赠、家庭充值、服务结算四类资金实行全流程闭环监管。试点至今,该区四类服务对象资金使用已超4000万元。
“爱心卡”的生命力在于优质服务的持续供给。金东区采取“专业服务+志愿力量”双轨并行模式,为充实专业力量,该区严格从资质、口碑、服务能力等维度筛选,汇聚了5家专业养老机构、12家民政服务站、42家居家养老服务商、456个助餐点及305家爱心商家作为定点服务机构,构建起多元化的专业服务网络。
同时,我区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志愿力量参与。针对农村服务覆盖难点,各村(社区)以党建联建组建“1+4+N”包联团队:由1名党员干部牵头协调,联动网格员、家庭医生等四类固定力量,并吸纳社工、志愿者等社会资源,对失能、独居等重点老人开展“每日一联系、每周一上门”的贴心服务。如今这支队伍已壮大至1.4万人。截至目前,该区“爱心卡”累计服务超700万次,满意率达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