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代表徐宇光:建会循环的绿色路 走促发展的履职路
□记者 陈婺
今年7月,随着“八咏建设”旗下公司一项循环利用废旧沥青碳制造离子电池材料的发明专利获批,浙江八咏建设集团董事长、金华市金东区人大代表徐宇光将工作的重心转到万吨级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建设的蓝图设计上。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公路工程龙头民企的董事长会跨界涉足资源循环再生领域?在徐宇光看来,无论是跨洋筑路,还是如今让公路“可循环”,都是他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人大代表,实实在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选择。
跨洋筑路
用高品质浙江建造勾勒东非大地
在位于金东区的八咏建设集团,“天府杯”“汾水杯”“双龙杯”等省级优质工程奖牌摆在显眼位置,记录着这家金华市建筑业龙头企业的实力与匠心。
二十年前,徐宇光开始掌舵这家企业,在他以质量赢市场的开拓理念之下,企业业务从承接金华本地项目到跨市、跨省,不仅一步步构建出以公路工程为主业的多元产业矩阵,也让“八咏建设”迈向行业内的区域知名龙头企业。
2017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正劲,徐宇光毅然决定抢抓“走出去”的机遇。由于工程品质过硬,“八咏建设”很快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非洲国家打响品牌,企业承建的肯尼亚C81、C53公路,埃塞拉宁公路、乌干达科莫公路等一批公路项目,像一条条金色的纽带,连接起当地的城市和乡村,也连接起中国与非洲人民的友谊。数年间,伴随着“八咏建设”在东非市场稳稳扎根,这个来自金东的民营建造品牌也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大放异彩。
变废为宝
用科创转化实践为循环降碳“充电”
“我国公路基础设施每年养护都会产生大量废旧沥青混合料,在过去看来是垃圾,是环境的负担,但其实循环利用的价值很大,难就难在具体的产业化技术上。”徐宇光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筑路人”,当得知废旧沥青混合料的油石分离技术有了突破的技术路线,他的第一感觉是责无旁贷,“这不仅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契合国家‘双碳’目标的实践。”
为了攻克这项技术,在徐宇光的主导下,“八咏建设”先是在旗下成立浙江八咏新型材料科技公司,同时组建自主研发攻关团队,以油石分离技术为方向,整合国内科研院校团队力量,展开持续科研探索。就在不久前,“一种微晶涡流结构的废旧沥青碳作为离子电池材料的制备方法”成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基于这一技术的万吨级负极材料生产基地也在金华正式启动建设。
“这一技术实现了废沥青料通过高效提取加工为电池负极材料,为新能源产业领域进一步注入绿色生产力。”徐宇光说,“八咏新型材料”的万吨级负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投产后,将在3年内“消化”废旧沥青百万吨,可实现年减碳6000吨的生态效益,这是传统建筑业企业扩增赛道走出的一条绿色新路。”
履职为民
聚焦道路出行建议直通民心
多年来扎根金东经营企业的实践,让徐宇光对区域发展、民生期待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当选区人大代表以来,徐宇光始终聚焦于城乡道路、交通这一他最熟悉的领域,为民建言发声。
“徐代表,塘雅轻轨站出口没有共享单车,像我们在周边企业上班,日常换乘还是不太方便了。”去年,金义东轻轨开通以来的一次人大代表接待活动上,上班族小方的话被徐宇光认真记在笔记本上。如今,金义东轻轨的沿线站点不仅有了公共自行车,还在塘雅站这一周边企业集聚的大站点开通了市民可通过手机上随时呼叫的“动态小蓝巴”,补充满足出行需求。
最让他感到履职价值得以体现的,是他提出的《关于加快拓宽曹塘澧公路的建议》。这份源于企业和群众共同呼声的建议,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成功被纳入省、市、区三级“十四五”交通规划,增列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并得以实施。“这条路拓宽后,与金义中央大道很好连接,极大方便了市民在金华、义乌两地通勤,也让金东的路网更加适应打造国际陆港的需求。”谈及此,徐宇光眼中闪烁着履职的成就感。
从跨洋筑好品质路到让筑路绿色可循环,再到让公路交通更具群众获得感,徐宇光始终以“筑路者”的实干姿态,在不同赛道上书写着一名人大代表的“双岗建功”。